青年时报记者 俞琪文 实习记者 张之冰摄
浙江在线06月25日讯 据《青年时报》报道早几年有一部港片《天涯侠医》,里面一半以上的剧情,是介绍一个民间公益组织“生命动力”,援助非洲肯亚的故事。志愿者的善良和热血,让人动容。
而他们的真实版,就在杭州。
昨天,由共青团杭州市委、杭州市志愿者协会选派的10名中国(杭州)援外志愿服务加纳项目志愿者,完成1年的汉语言教学志愿服务,顺利回国。
从上海机场回杭这一路上,志愿者们兴奋难耐,这是一种混杂着踏上故乡的感动以及即将见到家人期待的情绪。
“一直在QQ、MSN或者电话里‘见’到的人,一下子出现在面前,真的有种不真实的感觉。”志愿者们说。
菜价贵打车贵
从机场踏上大巴,还没坐稳,志愿者协会的工作人员,就给每个志愿者递上一包小笼包,还有杨梅,引得一片欢呼。
“你们说想吃的,都买了,等会儿晚饭还有红烧肉。”工作人员小陈说。
在加纳,菜价非常昂贵。一个西红柿大概需要十元人民币,只能炒一小碗的包心菜要人民币十五元,六个鸡蛋十元,十斤大米要六七十元。
“就算你不心疼钱有很多东西也买不到,加纳接近赤道,到了旱季,根本没有什么蔬菜,大都靠进口。至于猪肉的价格,虽然跟国内差不多,但骚味很重,吃不惯。”志愿者陈碧红说。
除了菜价贵,出行的费用也很高。出租车五六公里,大约就需要二十多元人民币,而且车况非常糟糕。
“加纳收入差距很大,一般干劳力活,一个月收入大约是100塞地(加纳的货币,约合人民币500元),而大学教授,一个月大约能拿到四五千塞地。”陈碧红说。
在这样高昂的物价基础下,志愿者每个月的补贴仅为300美元。
也因为这样,志愿者丁凯有了个绰号“账房”,“我要精打细算,努力在高物价的情况下提高大家的生活质量。”
穿衣靠块布说话不算数
到加纳前,陈碧红就听一个朋友说过总结非洲的三句话“吃饭靠棵树,穿衣靠块布,说话不算数”。
“前两句不去说它,大家过日子各有各的方法嘛。但是最后一句话,我们深有体会。”陈碧红说。
比如,与学校领导约好十点见面,通常是不会准时的,会推迟半个到一个多小时。如果他们说“tomorrow”,也是不可信的,可能就是遥遥无期了。
学生上课也是一样。有些学生总说自己很忙,每次上课总是迟到。迟到10到15分钟是家常便饭,更有甚者,离下课半个小时才赶到。
“我印象很深,有一次上课十分钟了,只有一个人,然后陆陆续续有人出现。到齐的话应该是13个人,但自从第一堂课以后,好像就从来都没到齐过。”陈碧红笑了笑。
-相关
设立加纳首个汉语本科班
志愿者们此次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汉语言教学。去加纳之前,就与当地教育部、国际汉办筹划设立汉语专业。这个汉语本科班开在了加纳大学,这也是加纳有史以来第一个汉语本科专业。
“我们第一批的本科生,有20个,我们自己做海报,还说服学校到当地电视、报纸上登广告,据我们调查加拿大学现代语言学院已经设置多年的俄罗斯语专业,也只有7个学生,这样的成果让我们很兴奋。”陈碧红说。
志愿者离开后,当地的国际汉办会继续派老师教课,维持本科班的教学,但人手确实不够。加纳当地很希望中国能再派出第二批志愿者,据了解,目前这项计划已在筹划当中。
如果你是一个热血青年,被他们的故事感动,也希望支援加纳,那么从现在开始准备吧,或许下一批援加纳志愿者中,就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