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03日讯 据《今日早报》报道“如果真能在西湖边办起一场民乐音乐节,我想让我女儿也上台亮亮相!”几天前,本报曾独家报道了西湖边的“快闪”民乐演奏,以奚佳祺为首的一群“85后”,试图用这种方式呼吁杭州的民乐音乐节。报道见报后,“民乐热”成了读者讨论最热烈的话题,记者也几乎每天都能接到这样主动请缨的“热线”。
杭州这座城市以温吞著称,向来习惯对任何所谓的趋势保持节制和疏离,但民乐似乎是个“例外的身影”。在这几天时间里,通过对琴行、民乐手、培训机构以及行业相关人士的采访,记者发现,民乐早已不再是几年前的“艺术孤岛”——民乐器20%的年递增销量、培训班15%的年人数增量……仅从数字对号入座,民乐热的升温速度就让人侧目。
省音协主席晓其说:“传统文化‘回归’到一定阶段,生发出这种变化并不奇怪,看着吧,民乐还会更热。”
民乐在杭州有多热?
民乐器销售每年增长20%
如果真像奚佳祺们呼吁的那样,要在杭州办一场民乐音乐节,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自然被扯到了眼前——民乐在杭州到底有多热?
在采访中,包括天目琴行、江南艺校、通远琴行等器乐培训机构在内,几乎所有第一线的老师都表示,学习民乐器的学生年龄分布很广,下至五六岁的小孩,上至五六十岁的老人。“这也是区别于西洋乐器学员最大的不同点。”天目琴行老总刘为民说。
不同年龄段的学员,学民乐的目的也各不相同。低龄孩童大多是听从父母之命,美其名曰“陶冶身心,发展多方面素质”;而高校学生和上班族则大多是基于兴趣爱好,在学习、工作之余“花开两三枝”。
记者去天目琴行采访的时候,正好碰到一位叫许黎旻的女孩来换琵琶弦,小许告诉记者,她学琵琶已经有1年了,刚刚考出三级。小许并不否认,自己学民乐属于跟风,因为从事茶叶贸易工作,交往的一些客户里,很多人都会些“三脚猫”的民乐功夫:“像我这样去考级没什么压力,空的时候就多练练,忙的时候就先不管它,反正是玩嘛。”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秘书长张殿英告诉记者,最近十年内,民乐在中国的普及速度堪比火箭蹿升。单就青少年来讲,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学古筝的有100多万人,学二胡有60多万人,学扬琴有50多万人,学笛子也有40多万人。
器乐销售的账单,也为上述数据做了最佳佐证。刘为民告诉记者,在各种民乐器中,二胡、古筝、笛子和琵琶是人气最高的,这“四大金刚”的年销售量,已经连续几年达到了20%的增幅,报班学生也以每年10%到20%的速度增长:“钢琴最牛的时候,差不多也就这个数字。”刘为民说。
学民乐的动机是什么?
有人为了不落伍,有人为了加50分
记者从几大民乐培训机构了解到,“丰富生活,增加艺术范儿”依然是目前绝大多数民乐学习者的主要奔头。“很多家长带小孩子来学,只是增加一项素质。”这是培训者们一致的说法。
著名古筝艺术家袁莎说,一夜走红的国学热,几乎就是民乐热的间接助推器:“很多人一开始可能只是接触茶艺、国画,后来就慢慢学习古筝、扬琴等器乐。”江南艺校分管教务的张老师告诉记者,如今民族性已经成了一个时髦的字眼:“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重视老祖宗留下的艺术遗产,比如民乐的原因。”
臧选强是一名大学教师,学笛子已经3个月了,他的老师是杭州民乐团的某位资深乐手。促使臧选强学民乐的动机很荒诞,有一次,他跟几个朋友吃饭,酒至半酣,一个朋友吹起了葫芦丝,另一个朋友则拉了段二胡小调。臧选强只有在旁边干瞪眼的份:“当时只有一个感觉,自己太落伍了。”
臧选强告诉记者,就跟玩三国杀一样,民乐也是一种交际方式。虽然目前还只能吹简单曲子,但臧选强已经尝到了甜头。前段时间的高校教师联谊会上,他的笛声引来了无数美女侧目。
相对于西洋乐器而言,学习民乐器具有成本低、上手快等特点。臧选强说,他的笛子118元,“我朋友的葫芦丝也就200元”。相比钢琴、小提琴等动辄上万元的西洋乐器,民乐显然撂下了沉重的经济担子。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是从升学角度考虑学习民乐。浙江歌舞剧院民乐团团长石新民一语道破天机,“一些高水平的考级,对学生报考知名大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每年春节前,在北京都会有清华北大联办的艺术冬令营,请全国最具权威的专家做评委,对具有艺术专长的应届高考生统一考核,优秀者可获得相应的高考加分。石新民的一个学生,就因为考取了该营的“一级证书”,而在高考中加了50多分,顺利上了中国人民大学。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民乐甚至成了“突击性辅导”的热土。例如,报考传媒类艺术院校的学生,想把民乐作为才艺展示;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想在国外院校中展现具有民族特色的才艺,为留学生活增添砝码……光在江南艺校一个地方,出国前突击培训民乐的学生,一年就有100人左右。
民乐培训现状如何?
很多没教学资格的人
赶鸭子上架
臧选强说,他现在每周上一次笛子课,每次1个半小时,收费150元,这个数字,在国内属于平均价。但无论如何,臧选强运气不错,能找到专业院团的乐手当老师。殊不知,在如今民乐培训市场上,充斥着不少蒙脸扯大旗的混饭者。如何规范是目前民乐教学首当其冲的问题。
著名二胡演奏家、浙江传媒学院教授吴红非就尖锐地指出:“现在民乐教学市场‘鱼目混珠’,受市场经济的驱使,有些都是大班教学,这显然不符合民乐教学的特点。”此外,一些老师偏离了民乐教学的初衷,“拉一句让学生跟一句,导致很多学生识谱能力很差”。吴红非认为,“学习民乐应当感受先导,再学技能。只有学会欣赏音乐,懂得音乐语言,才能从内心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从而掌握方法。”
一个巴掌拍不响,部分学生家长同样难辞其咎——那就是老生常谈的攀比心理,为孩子学习民乐做不切实际的规划,功利性太强。“最普遍的就是‘今年考3级,明年考5级’的心态,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学质量的下降。”吴红非说,利用家长的这种心态,一些“三脚猫”水平的老师反而因为会拉生意而门庭若市。
另一方面,由于对民乐器老师需求量的不断增大,很多不具有教学资格的人也被迫赶鸭子上架,影响了民乐的长远发展。“如果得不到高质量的教学,一些好苗子很容易就被耽误了。”袁莎说。
此外,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业始终是学生的“命根”。“一旦成绩下降,家长首先放弃的肯定是业余时间的器乐学习。”江南艺校的张老师说:“这也是为什么青年民乐演奏家一直出不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