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16日讯昨天,78岁的李大爷在杭州市一医院接受了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半月节微创手术。麻醉苏醒后,他时不时用嘴猛嚼几下,他欣喜地发现,以往脸上时常发作的钻心疼痛神奇地消失了,只是右边脸上微微有些发麻的感觉。
市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俞文华说,这是他从美国学来的一项新技术,专门治疗三叉神经痛,已经开展了30多例,手术效果很不错。据了解,目前,华东地区能开展这项手术的仅市一医院一家。
李大爷的右脸痛已有两三年时间。他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发作在吃饭时,他刚扒了一口饭,突然,右脸嘴角附近一阵剧痛,犹如针刺、电击一般。“泪水顿时就流了下来,真是痛一次就终身难忘。”
那以后,这种电击般的疼痛隔三岔五发作。洗脸时、刷牙时、吃饭时、说话时,疼痛总在不经意间来个突然袭击。断断续续,一痛就是半个小时。
起初,李大爷以为是牙齿痛,跑去看牙科。牙医给他拔了三颗大牙,疼痛依然没有丝毫缓解。医生提醒他,你的疼痛可能不是牙齿的原因,问题可能出在神经上。经过神经外科的一系列检查,李大伯被确诊为三叉神经痛。
俞文华解释,三叉神经源自后颅窝脑桥处,经三叉神经节分成眼支、上颌支和下颌支三个分支,主管颜面、头皮、鼻腔、口腔、牙齿、舌头的感觉。通常情况下,神经外面有一层“髓鞘”保护,如同电线的铜线外面都有一层塑料包裹,起到“绝缘”的保护作用。时间长了,塑料可能老化脱落,“髓鞘”同样如此。一旦三叉神经源自脑干的部位发生“脱髓鞘”变化,神经受到血管的压迫,剧烈的疼痛就会发生。
这种毛病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身上发病率很高。说话、吃饭,只要面部稍稍有点牵扯的动作,疼痛就可能随时袭击,犹如电击一般,让人很难忍受。俞文华说,三叉神经痛被患者叫做“天下第一痛”,只要痛上一回,肯定让人终身难忘。因为疼痛通常发生在面部单侧嘴角到鼻翼的区域,超过三成以上的患者会将它与牙痛混淆起来。
找到了病根,医生让李大爷先吃点药,保守治疗。刚开始,药物治疗的效果挺不错。一吃药,疼痛便止住了。时间一长,起初的药量已经无法维持效果。于是,李大爷从最初的每天一颗两颗药,一直加到四颗、五颗。随着药量的增加,副作用越来越明显。五颗药吃下去,李大爷时常头晕,拿着拐杖都站不稳。
医生建议李大爷手术彻底治疗,但手术需要开颅,李大爷血压有些偏高,手术风险不言而喻。不敢吃药、不敢手术的李大爷只好自己慢慢琢磨疼痛的规律。为了减少疼痛发作的几率,他尽量减少脸部的动作,不能洗脸,不能刷牙,不能说笑,甚至连咀嚼都不行。为了省事,老伴直接把土豆捣成泥状给他吃。“尽管疼痛的次数稍稍少了一些,可活得像个木头人一样,感觉生不如死。”
辗转求医,在杭州市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俞文华建议他试试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半月节手术。这是一个微创介入手术,医生在嘴角边上切一个两毫米的小切口,借此慢慢插入球囊,当球囊抵达三叉神经节时,对球囊进行扩张,扩张的球囊会对与痛觉有关的神经纤维进行压迫损伤,起到止痛的作用。俞文华说,因为这个手术不需要开颅,在全麻的状态下一个小时就能完成,手术风险小,七、八十的老年人也能接受。目前,医院已经开展了30多例手术,患者反响很不错。
每日商报记者祝洁炜通讯员陈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