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10时15分,省气象台发布出梅后首个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其中,降雨严重的宁波、温州两市先后拉响暴雨红色预警(最高等级)。
自7月24日5时开始的这波强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雨量大,主要集中在温州、台州、宁波等沿海地区。
浙江有10座大型和26座中型水库超汛限水位。温州鹿城、瓯海、平阳等地不同程度受淹,部分地方发生山洪与地质灾害,但省防指办尚未接到人员伤亡报告。
省气象服务中心专家说,罪魁祸首是东风波。东风波是指副热带高气压偏向低纬一侧的东风气流,常易产生阵雨或雷雨。“目前,影响浙江沿海的东风波还没有发展成台风的趋势。”
预计今明两天,浙江沿海地区仍有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其他地区多云到阴有时有阵雨或雷雨;本月30日起全省转为以晴热天气为主。
山洪暴发
温岭城区
积水最深2米
昨天,温岭动物园忙着给动物们搬家,转移到高的地方去,不幸两只黑天鹅被冲跑了。
连续几天降雨,在昨天中午带来破坏性影响——山洪大暴发,黄泥水从山涧汹涌灌入城区,导致温岭城区严重涝灾,积水最深达2米。
洪水阻断了温岭出城的所有道路,城区交通全线瘫痪,一度还停电两个小时。
这是继去年9月30日那场5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后,温岭又一次被洪水围困。
温岭市防汛防旱指挥部统计显示,截至昨晚8时,全市共有23.9千公顷农作物受灾,5000多个工矿企业停产,直接经济损失1.44亿元。
截至记者昨晚10点发稿时,雨还在下,不过小了点。
黄包车生意出奇的好
5元涨到30元
昨天中午12点多,在温岭市区前溪路文化桥上,一辆小面包被洪水困住,毛女士等6人被困,包括3个孩子。
不到十分钟,水位齐腰深,水流很急,人很难站稳。消防队员打好绳结,一步步靠近,先抱出小孩,后将大人带了出来。
整个下午,消防部门共接警30多起,疏散、解救群众160多人。
黄包车的生意出奇的好,平时5元钱的路程,昨天至少要30元,有的地段更甚。有的人,只能选择在办公室过夜。
在温岭城区万寿路一带看到,黄泥水淹没了主干道和人行道,整条路俨然变成一条河流,可以在上面开船。
部分街道水流湍急,不少汽车熄火抛锚,自行车、三轮车等几乎整个轮子浸入水中,一些沙发、长凳、垃圾箱随着水流到处漂。
暴雨还一度引发了市民的惊慌。
昨天中午,社会上传闻前溪路、人民路一带水势暴涨,是由上游石景水库崩塌而引起的。温岭市三防办出面辟谣,石景水库因雨量过大而自动溢洪,没有出现崩塌。不过,其自动溢洪造成的大水给下游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为什么每次大暴雨
温岭城区都会积水
台州气象台台长鄢志波:就温岭来说,这相当于一次台风天气带来的强降水,而且比台风带来的降水更为集中。
温岭市水利局局长金良明:去年9月30日特大降雨只下了一天,这次更难弄,雨下了三天了,山上的泥土有些松动,山洪夹带着泥土下来,更容易造成堵塞。进出城的道路都没法通行了,防汛任务重。我们把低洼地带、危险区域的人群转移出来,现在尽政府的能力,减少损失。
为什么每次大暴雨,温岭城区都会积水?这几年发展较快,老城区只有2个多平方公里,新城区有30多平方公里,当年的排水系统设计,没有这么超前。道路变成水泥地,无法吸纳雨水,河道没有加宽,排洪肯定有问题。
降雨可能晚上会减弱,否则就更危险了。如果降雨停止的话,城区积水预计可在一到两天内排完,部分严重区域的积水可能需要三到四天。
温岭市建设规划局市政处陈主任:温岭三面环山,山水一下就来了,没有办法,除非把温岭城市整个搬迁掉。
水实在太大了,城市道路都变河道了,排洪管道不起作用了。下面的河流水位都上来了,形成了倒灌,水排不出去。这个是天气原因,不能怪城市建设的问题,水太大了,长江的水都上来了,我这个小河怎么办?
山体滑坡
温州市中心
发生泥石流
昨天下午5:25,意外发生了。温州市中心的景山发生山体滑坡(山顶是温州动物园),汹涌而下的泥石流冲向位于西山东路176号的两栋4层楼房。
“我听到轰隆隆的声音,房子在晃,吓得想跑下楼,但路已经堵死了。”住在3楼的一位居民说。泥石流瞬间堵住了2个楼梯,堆起的土石足有两米多高。
居民楼里本来住了70多个人,但由于是上班时间,当时在楼上的只有20多个。大都是老人、小孩、孕妇。
从小在温州市区长大,压根不知道泥石流是啥样的市民们吓坏了。一个个在楼上大叫着求救。
5分钟后,消防官兵赶到了现场。当时情况很紧急,山上还不断有石头、泥块滚下来。
楼上有个临产的孕妇,还有个孩子都没满月的产妇。孕妇家里人不在,她害怕得不得了,眼圈红红的,在邻居的搀扶下才走到2楼。产妇包着头巾,身体很虚弱,孩子是她妈妈抱着的。
消防官兵决定先救她们。他们兵分两路:一路调来登高消防车,伸到2楼,小心翼翼地接她们和新生儿下来。有一个消防队员专门负责打伞。
第二路通过向2楼架设拉梯,救下了几位行动相对方便的居民。
晚上7点半,楼上的19人全部获救。目前,受灾居民已经被安排在景山小学里暂住。
都市快报 通讯员 金建钰 邢淡明 记者 孙自鸣 陈文龙
本报驻温州记者 甘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