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的晓晓穿着傣族姑娘的衣服,在台上翩翩起舞,台下的黑暗角落里,30多岁的小王随着音乐舞动着身体,两人的步调和舞姿完全一致。许多观众窃窃私语:这一幕像极了当年千手观音的表演现场。只不过这一次,表演者是一位精神疾病康复患者,而指导老师则是留下街道康复站的工作人员。
10月10日是第十九个世界精神卫生日,杭州市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在工人文化宫举办了一场特殊的文艺汇演,上台表演歌舞、情景剧、小品的演员都是市七医院和全市各个康复中心、工疗站的精神疾病康复患者。
傣族歌舞的演出让人印象深刻,表演者晓晓从小患有重听和智力低下,和人沟通非常困难,一句话要讲老半天,只能憋出三四个字,害羞内向。几年前,在医生的劝说下,家人陪着晓晓来到了留下街道康复站,参加康复训练,用塑料纸做花、缝制布鞋,和志愿者沟通聊天,晓晓的生活渐渐变得充实,性格也开朗了许多。
一个月前,街道接到通知,要安排人员参加世界精神卫生日文艺汇演,晓晓兴致很高,主动报名参加傣族舞表演。指导老师小王,在留下街道康复站已经工作了两年多,和晓晓组成搭档,开始手把手地教她跳舞。
“整个舞蹈一共12个动作,每个动作要学上两三天,几天下来喉咙都喊得哑掉了,浑身肌肉酸痛,但是看到晓晓很努力的样子,觉得一切辛苦都不值一提。”小王说。
同台演出的还有一位癫痫性精神障碍病友,患病20多年,经常到康复站参加康复训练,自学了葫芦丝、插花等技艺,上台演奏了一曲傣族歌曲,博得掌声连连。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医学博士何鸣说,杭州的精神疾病患者,只有不足20%的人需要住院治疗,其他的患者通过治疗病情稳定,出院后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社会功能和心理的康复——在社会上能与人和谐相处,能独立地生活。
“单纯地医疗照料是不可能解决精神疾病的治疗和康复问题的,精神病人病情稳定出院后,需要社会给他们提供一个康复的环境,使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何鸣说,有些家庭把精神疾病看得异常凶猛,病人出院后回到家,就像进了“牢笼”一样,家属生怕病人外出闹事,每天限制他活动。有些家长发现孩子得了病,心疼得要命,在家里什么活也舍不得让孩子做,结果病人的社会功能退化,越来越懒散,最后生活也无法自理。
“病人都有学习、建立家庭、回归社会的需求,应该尊重关爱他们,给他们提供一个康复的环境,精神病康复会所和社区康复站就是一个使病人社会功能得到训练康复的场所。”何鸣说。
杭州市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透露,截至去年,杭州市得到认可的康复会所只有1家(即下城区爱心俱乐部),工疗站是42家,1029位精神疾病患者接受服务。
当天的精神卫生日演出活动结束后,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院长张永华透露,市七医院和团市委12355热线开展合作,设立了“12355心灵花园体验点”,今后青少年及其家长如果遇到一些心理方面的困惑,可以拨打12355热线寻求帮助。
“现代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压力骤增的现代社会,懂得及时排解压力、疏导心理问题显得非常重要。”张永华说。
据每日商报 记者 李思婧 通讯员 徐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