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5年一个征程,5年一个跨越;5年一个新坐标,5年一个新期待。本报今起开设《十一五,我们共同走过》栏目,全面反映“十一五”时期我省在各领域取得的成就,迎接省“两会”的召开。
浙江日报讯 幸福是什么?
没有人能准确描述,因为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幸福的定义。
但至少可以肯定,所有人的幸福感与社会建设息息相关。
老百姓,是社会建设的主体,是社会建设的受惠者,也是过去5年我省社会建设进程的最好见证者。
一个小巷总理的民生见证
讲述者:杭州市灯芯巷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朱雅仙
社区一向被称为“大家庭、小社会”。我在2006年、2010年连选连任居委会主任,2007年任社区党委书记,对这5年的社会发展特别有感触。
5年来,杭州居民的生活不断发生变化:通过“破七难”,生活更顺心了;经过背街小巷改造,环境更漂亮了;推出快速公交、公共自行车,出门更便捷了;实行医保“一卡通”,看病更方便了……
还有一种变化很明显,那就是如今的新社会组织和公共服务举措不断增多,居民自治意识和志愿服务意识不断增强。
拿我们社区来说,2008年建起12个楼宇居民自治会,成立综合志愿服务站,现在还有爱心合作社、彩虹桥文艺队、笔墨缘书画社等“十大居民自治中介组织”,居民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邻里关系越来越和睦。2005年开办的“鲍大妈聊天室”,至今接待居民数千人次,成了社区志愿服务、纠纷调解的一个品牌。
一个农村老人的幸福晚年
讲述者:宁波市鄞州区梅梁桥村老人杨英娣
2006年,我和老伴领到区里发的每人每月90元老年人生活补助金。那时可真高兴,听说还是全国最早的。
前年3月,我参加新农保,第二个月起就领到420元,现在每月可以领450元。老伴参加的是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阿拉叫“土保”,开始时也是每月领420元,现在每月领470元。
我今年70岁,老伴75岁,养老金加起来每月有920元,加上其他一些收入,不用再靠儿女供养。现在我们吃得好、住得好,看病也很方便。有小病小痛,就到村卫生服务站,看病的医生还是大学毕业生呢。
这几年,村子越变越漂亮,各种健身、文化设施越来越多。村里还给老人发补助,每人每月50元,经常组织健康体检、外出旅游。阿拉老年人每天都在享福,肯定会更长寿。
一个新浙江人的美好生活
讲述者:在平湖市打工的安徽人马后银
这几年,平湖越来越美,我家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我们夫妻是2001年从安徽阜阳来到平湖的,在一家服装公司工作。刚来那几年,待遇也不错,但一心想着能赚足钱回家,根本没有在平湖扎根的打算。
没想到前几年,企业分给我们一套免费入住的夫妻房。更想不到的是,2007年下半年,我们还拿到全省首批新居民居住证,我们一家人真的成了新平湖人了,各方面待遇都和当地人差不多。
现在,我们有了基本养老、医疗等保险,遇到什么事都可以找新居民事务工作站帮忙解决,孩子读书也是跟当地孩子一样的学校,还有校车接送呢。
平湖居住环境不错,治安很好,政府、企业和当地老百姓也都挺尊重我们这些新居民。所以,我们打算多挣些钱,等孩子再大些,就到平湖市区买套新房,真正安家落户。即使想回老家探亲也很方便,有动车嘛!
“十一五”期间,我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积极扩大政府公共服务覆盖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
这5年来,尽管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寒潮,浙江百姓始终在温暖中前行:
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破万元大关,连续26年列各省区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0年位居全国第3位;
一张包括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在内的社会保障网已初步织成,实现城乡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城乡居民每人每年公共卫生服务标准提高到20元,人均预期寿命由75.8岁提高到76.8岁;
“安全网”和“稳定器”日渐坚固,安全生产事故次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连续实现“三下降”,群众安全感满意率始终高居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