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每日商报报道
为更好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市委、市政府设计了很多载体,为大家搭建平台,培养学习的兴趣。
比如,始于2007年的西湖读书节,每年一届,每届一个主题,迄今已有百万人参与其中;比如,引导青少年学生了解社会生活,提高青少年学习能力的“第二课堂”;比如,着眼于培养一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的“125”培训工程……
具体来说,有10大类活动载体,供市民选择。
开展“五进”活动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五进”活动,组织讲师团成员深入机关和事业单位、社区、农村、学校、企业,开展集中宣讲和“菜单式”宣讲,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使之更好地为广大党员和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
举办“西湖读书节”
每年举办“西湖读书节”,组织各种体验式学习、互动性学习活动,安排各类贴近生活的讲座、论坛、报告会及其他文化艺术活动。
西湖读书节自2007年起每年举办一次,每届一个主题,参与人数均达百万人之多。
以第三届西湖读书节为例,历时三个月的读书节去年1月29日落幕。在保留原有优秀传统读书项目的同时,还融入现代元素,开展读书微博大赛、手机数字阅读、悦读音乐等拓展体验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活动期间,共计有3万多网友发表微博参与竞赛,发布的微博总数达到5万余个,近20万网友浏览了相关网页。
读书节期间还面向部队、外来务工人员、外籍人士和农家书屋,开展赠书和授牌活动。
除了“西湖读书节”,还将开展“品味书香”等系列主题读书征文活动;举办“书香人家”评选活动;组织各类特色、特价书展,开展荐书赠书换书活动;开展“送好书到乡村”、向困难家庭孩子发放图书代用券等活动。
开设品牌特色讲坛
以“万松讲坛”、“西湖文化讲坛”、“文澜大讲堂”等为载体,以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宗旨,广邀知名学者讲学,传播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
万松书院的正谊堂是“万松讲坛”的固定场所,定期或不定期邀请名人名家开讲。首次开讲是在2009年的10月2日,主讲人是著名学者、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曾仕强。
以“市民大学堂”、“成长大学堂”、“西子大讲堂”等为载体,举办各类面向社会公众、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专题讲座。
“市民大学堂”是由杭州市文明办等主办的,开始于2004年5月,常年邀请政府领导、专家学者深入机关、社区、企业、学校开展专题讲座。
构建社区学习圈
借鉴国外学习圈的成功经验,以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为依托,在社区探索构建各类学习圈,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社区学院承担学习圈的具体组织职能,指导各学习圈共同制定学习制度并提供学习场所。
学习圈以研究探讨事关社区发展的重大问题为主要内容,遵循“找问题—小组研讨—自主学习—知识共享—深入研讨—实现创新”的链式学习流程。
市成立社区学习圈总部,负责全市学习圈创建工作的指导、培训、资助、评估等工作。
提升科学素质行动
组织开展“科普宣传周”、“社科普及周”、“科技活动周”、“科普进家庭”等活动,组织科技创新竞赛、科普考察、科技夏令营等,普及科学知识。
1987年杭州首次举办“科普宣传周”。去年的24届科普宣传周的主题是“低碳、生态、责任”,通过强化对低碳知识和行为准则的宣传,倡导低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丰富传统文化节庆活动
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利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文体活动和群众性节庆活动。
深入开展村镇“种文化”、“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乡风文明千里行”文化大篷车巡回演出等活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办好“第二课堂”
以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展览馆等公益性场馆为主体,其他各类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为补充,构建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网络,设计互动式、体验式参观项目,向青少年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了解社会生活,提高青少年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2008年开始,杭州推出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活动,至今,已经有超过200万人次的学生走入“第二课堂”。
创建“新杭州人文化家园”
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在来杭务工者比较集中的工业园区、企业、社区中创建职工书屋、基层职工学校、基层职工俱乐部“三位一体”的“新杭州人文化家园”。
举办以技能、法律、文化、心理健康等为主要内容的各类培训,完善各类文体设施,为广大职工尤其是来杭务工者就近就地提供免费的学习、文化、娱乐阵地,倡导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提升文化生活品质。
完善“356”培训工程
着眼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战略开拓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滚动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356”培训工程。
依托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市本级每年安排250名左右骨干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者进行培训,并组织参加国际性的经贸洽谈和学习考察活动。
实施“125”培训工程
着眼于培养一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滚动实施农村实用人才“125”培训工程。
市本级每年培训年产值千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100名,农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200名,种养致富带头人500名。
各抒己见
市委党校教授高国舫
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我认为首先要形成一个自觉学习的压力体系。
不少行业要求不高,大家往往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压力。而像高校教师、企业家这样的群体,因为工作任务、环境原因,原本就有一种压力体系,要求你自觉学习,做好自身工作。建设学习型城市,需要把这种压力体系覆盖到全社会各个行业,让人民群众有一种自觉学习、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压力,而不是过多地使用其他催动力。
学习,还一定要避免体制内设计,形成多方设计的模式,否则就没有公众的参与。引导人民群众学什么,要设计各方参与教育的教学制度方案和系统,闭门造车的设计显然不能适应需求。
倡导学习,还要建立激励机制。我们要在政策上引导,通过各种机制激励大家提高技能,并实行颁发技术等级证书等评定方式,在任用、薪酬等方面给予优待。
学习离不开多样化的载体。在杭州,已经有市民学校、社区学院等公共学习平台,在建设学习型城市的过程中,还要完善这样的载体,形成与国民教育不同的社会教育模式。
市社科院院长、市社科联主席、研究员辛薇
建设学习型城市,首先要明确学习的方向。
领导干部或是人民群众,都要学习知识和技能,从根本上说就是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念和体系确定了,才能谈到怎么学的问题。
我认为,要把握好四方面原则:
要联系实际学。学习不能空对空地学,而是讲求学以致用。毛主席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要在回顾总结中学。我们要向历史学习,只有不断地回顾总结过去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才能更好地把握规律,传承文明,使自己变得更加聪明起来。
要在借鉴中学。站在巨人肩上有后发优势,后发国家及城市可以通过借鉴和学习先行的发达国家的技术来加快经济增长,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要面向未来学。要学会更新自我,更好地把握如何在学习中适应未来、把握未来、创造未来。
来杭创业人员陈韬
杭州这个城市,给人的感觉还是比较有“文化”的,我想这个氛围应该是爱学习的市民共同营造出来的。
我曾经在杭州听过一场关于营销的讲座,坐我旁边的是一位来自策划公司的女士。她引起我注意,是因为她非常认真地记笔记。后来她告诉我,讲座的票是她弟弟临时出差给她的,她想反正休息天闲着也是闲着,就来随便听听。
我问她,既然随便来听听,为何如此认真记笔记。
她说,其实讲师讲的很多内容,是她工作中很熟悉的。但,记笔记的过程首先会“强迫”自己认真听课;另外,平时熟悉的内容,通过记笔记,会掌握得更扎实,更有系统、条理。
退休再就业人员卢祥骐
学习不是非得看书,听讲座。我觉得,学习是一种与社会不脱节的生活状态。
2011年,我退休五年后又去上班,应该也算是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