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关系谱
倪友标(当年施恩者,已过世)
倪观兴(倪友标的儿子)
赵云湘(当年受恩者,已过世)
赵婉青(赵云湘女儿)
徐兴根(赵云湘女婿,赵婉青丈夫)
计算·5袋大米有多值钱?
赵婉青的丈夫徐兴根算了一笔账:
1949年的时候他22岁,他的月收入是30元,黄金是9元一克,粮食亩产为300—350斤大米。
1斤大米市价0.18元。折算下来,750斤大米相当于老徐四个半月的收入,135元,堪称一笔巨款。因为1949年,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仅47元。
按上面的价格折算,当时的5袋大米可以买15克黄金;或相当于两亩地的产量;或相当于当时3个农村壮劳力一年的收入。
5袋大米,750斤。在你心里有多重?现在大米2块钱一斤,也就1500块钱。在今天的人们心里,这实在不算什么。但是在杭州一户赵姓人家的心中,有一个“5袋大米“的故事却成为装在他们心中半个多世纪的恩情,分量很重很重。
故事发生在解放初,5袋大米相当于3个壮劳力一年的收入。当时在赵家眼看一家8口揭不开锅的时候,有一户倪姓人家慷慨借给赵家5袋大米。赵家就这么扛过了最难的半年保住了命。
雪中送炭的恩义不能忘。如今赵家当年受恩的当事人已过世,他临终前念念不忘的就是这份天大的恩情未报,于是有了今日子女代父寻恩的故事。
5袋大米救了8口人的命
昨天,记者跟当年的受恩者女儿赵婉青联系上了。她的话把我们的思绪牵到了半个世纪前。以下是她的话:
1949年解放前,我父亲赵云湘和米店师傅一起,在杭州开了一家永泰米行。店里进货的钱全是向亲友借的,当时父亲总想,自己做生意应该赚得回来。没想到,米行只开了几个月,国家开始对粮食统购统销,私人米行通通关门大吉。不仅亲友的钱还不出,父亲连饭碗也丢了,带着我们回了诸暨。
我们全家都靠父亲一个人赚钱,以前的积蓄全部投到米行里去了。开了几个月,也没赚到什么钱,父亲又不会务农。回到诸暨乡下后,我们没有一点经济收入了。我当年12岁,下面还有5个弟弟,最小的弟弟刚刚出生。
8张口等着吃饭,家里却无米下锅。
大约1949年末(赵婉青隐约记忆),父亲找到了萧山人倪友标。倪是他曾经在米行工作时认识的朋友,两人跟亲兄弟一样。没开借据,没有推辞,倪友标借给我家5袋大米,每袋150斤,整750斤。省着吃,我们家吃了半年。
借米时,两个人都没说要什么时候还。随后,两人也慢慢失去了联系。
一直想还,实在没钱还
到了1962年左右,恰逢三年自然灾害。倪友标的家境也一落千丈,他到我们诸暨老家找过我父亲,想问他能不能还点米。当时我父亲已经55岁了,住在塘栖,两个人没有碰上面。他给我父亲写了一封信,托老家的四弟带来。
收到信后,父亲问我有没有钱,能不能把五袋米的钱还给别人?(关于这个细节,赵婉青记得很清楚)
当时父亲和一个弟弟都要靠我和我先生负担。我先生在宁夏支援,每个月寄30元钱回家,我自己打点零工。家里还有两个儿子,实在拿不出钱来。
这是父亲的临终遗愿
1992年,父亲85岁去世。去世前,他跟我弟弟提起借米的往事,说自己只有这桩心事未了,亏欠倪家,堵在胸口过不去。说如果我们有办法,一定要替他还给倪家。
去年,我在洛阳工作的大弟来到杭州,拜托我找倪友标的下落。
以前家境不好,想还还不上。现在条件好了。我们做子女的,应该为父亲了这个心愿。
如果倪友标伯伯还活着,那该有103岁嘞。
当年这750斤米,真当救了我们一家人,多少钱都买不回来!但我们仍想表达这份心意。我想,还他米肯定不要的,我们就还钱吧。只要他们提出条件,多少钱我们都还给他。我们姐弟俩一起来付这个钱。
可是我们托很多萧山人去打听了,都找不到倪家。
倪家后代
也听过这个故事
我们多方打听,获得了一些有关倪友标的消息。
曾在杭州米行工作过的伙计里,确实有个叫倪友标,2000年已经去世,活到92岁。至于借米这桩事,倪的大儿子倪观兴说曾听父亲提起过。
我们电话联系上了倪观兴。他说:“如果查清楚真有这回事,我们也不要他们还钱,我出来认可这件事,了老人一个心愿。”
在尘封近50年后,两家后代如何续上这段温情的缘分?请关注后续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