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尹炳炎 |
浙江在线01月18日讯
一个出生在杭州耶稣堂弄、身高1米8左右的美国人,拎一只破皮箱,一生往返美国10几趟募集燕京大学办学经费;他行走于民国上流社会,却常穿一身补丁衣裳……今天,你走进司徒雷登故居“司徒雷登的中国名流印象专题展”现场,脑海里也许会瞬间产生这样的画面。
西厢房,浓缩民国上流社会
在繁华延安路杭州百大东侧,沿着“耶稣堂弄”小巷走,进省体育学院宿舍大院,保安方师傅听说你去司徒雷登故居,会热情地帮你开铁门。故居被幼儿园和宿舍楼夹着,占据了小区的中心位置。故居西侧就是司徒雷登父亲亲手建起来的教堂。
展厅就在二楼东西两间房。“这里是司徒雷登出生的屋子,”杭州名人纪念馆文史专家沈建中说。
东西两间房对比起来,很有冲击力。西面大多是名流们跟司徒的交往信件和老照片。陈列室中间有一个花瓶,是周恩来总理送给司徒雷登的。
照片里一眼就反映出来,司徒雷登与周恩来、宋美玲、蒋介石等都有交情。司徒雷登还是冰心与吴文藻的证婚人。“每次谈话里都使我们觉得他是兼有了严父的沉静和慈母的温存。你不先开口,他是不多话的。他总是让给你机会,让你倾吐你的表意,然后他用温柔的声音,诚挚的话语来给你指导和慰安……”这是冰心对司徒雷登的记载。
东厢房,陈列补丁衣裳破皮箱
东面房间最醒目的是一只几乎看不清颜色的旧皮箱,可能原本是棕色。把手一边的铁环已经朽坏,箱角的皮也已经裂开,露出黄色的海绵。箱子上贴满了上世纪美国海关使用的标签。
“皮箱见证了司徒雷登‘是一个中国人更甚于美国人’的一生。这十多个标签正是司徒雷登为中国奔走的真实写照。”沈建中说。
司徒雷登一生十多次来回往返中美之间,其中1919-1939往返十次,大都是为筹集燕京大学资金奔波。1919年,司徒雷登创办了燕京大学,没有政府拨款。为了筹集办学经费,司徒雷登频繁奔走于中美之间,碰了好多次钉子后,争取到了当时美国最大的两个财阀洛克菲勒基金和霍尔基金的支持,为燕京大学筹集多笔资金,其中最大的一笔约50万美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成了燕大主要经济来源。
此外,他还在国内多方募集,就连军阀孙传芳也曾给燕大捐了2万银元。
“这只皮箱从美国到中国,也许每次都装了黄金万两。不过,他自己的日子却十分简朴,常穿补丁衣裳。”沈建中研究司徒雷登经年,此次陈列大多由他设计,他说,在司徒的很多文字和朋友的描述中,都可以知道他是个“补丁校长”。
“杭州荣誉公民”,这金钥匙只赠5人
与小皮箱同在一个陈列室的,还有一把刻有“杭州市荣誉公民”的金钥匙仿制品。原件纯金,8钱多重。这是1946年当时的杭州市市长周象贤赠给司徒雷登的。当时获得此“金钥匙”的共有五人,分别是:李宗仁、白崇禧、张群、黄绍竑和司徒雷登。司徒雷登是唯一一位外国人。
司徒雷登当时回杭州正值国民政府实行的所谓“宪政”时期,加上司徒雷登的“和平使者”的形象,所以在杭州市市长周象贤的极力推动下,先前已由民意机构市参议会通过决议,决定授予司徒雷登“杭州市荣誉公民”的称号。
司徒雷登还参与杭州创办了之江大学(今浙江大学之江校区),后来司徒雷登的二弟沃伦·霍顿也曾任之江大学校长。
司徒雷登不仅是中国通,更是“杭州通”,他的杭州话说得比英文还好,甚至后来学的上海话、宁波话、苏州话都带有杭州腔。他在杭州时经常去河坊街王润兴饭庄吃饭,别看这蓝眼睛高鼻子的,点起杭帮菜来有板有眼,把伙计都听得一愣一愣的:件儿要瘦,肥了倒胃;木郎豆腐多放胡椒,要烧的入味……(件儿指五花肉,木郎豆腐指鱼头豆腐)这些话不是杭州人可是听不懂的。
1876年,司徒雷登生于杭州,他的骨灰也安葬在杭州的安贤园。墓碑上用中英文对照写着,“司徒雷登,1876年—1962年,燕京大学首任校长”,再无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