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18日讯
下午4点,杭州一所幼儿园门口,3岁的“聪明子”屁颠屁颠跑出来,一把扑到王水珍的怀里,脆生生地喊着“小阿婆,你来接我啦”。王水珍的眼里呢,则满是宠爱。
看这两人的黏糊劲,你可别误会,王水珍既不是“聪明子”的外婆,也不是奶奶,甚至搭不上任何血缘关系,充其量,只是邻居呢。在杭州红菱社区,就有一群像王水珍这样的邻居组成的队伍,在社区的牵线搭桥下,她们一对一帮一些双职工家庭承担起了接孩子们放学的任务。在孩子放学到家长回家这差不多两三个小时里,王水珍她们就成了伢儿们的“临时家长”。
资深“临时家长”,已经当了十年
在红菱社区,像王水珍这样的“临时家长”有16位,他们可都在社区“注册”过,最长的断断续续当了10多年。
“我们社区有不少双职工家庭,而且老人也不在身边,孩子放学没人接这事就成了大问题。那时候,经常有居民来社区说这事儿。”来说的人多了,就有社工灵机一动想了办法,“我们社区不是有很多下岗在家的居民吗,让他们和这些家庭结个对子,帮着接下小孩,双职工家庭付一点费用,这样不是双赢么?”这个点子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
“‘临时家长’的人选我们也都进行过筛选的,首先要有责任感,喜欢小孩子,家庭情况也要简单。”根据双方条件需求,社区开始牵线搭桥拉郎配。“因为都在一个社区,都是邻居,还有社区牵线,互相都放心。”这不,双职工家庭的接孩子问题解决了,下岗在家的居民可以多少增加点收入补贴生活,皆大欢喜。
临时家长不“临时”,家门钥匙也奉上
“临时家长”的工作说简单也不简单。每天下午4点左右到幼儿园或学校接孩子放学,到家长下班回家大约2个多小时。
王水珍从2001年开始当“临时家长”,几年下来,带过的孩子也换了好几拨。活泼可爱的“聪明子”就是去年8月份才刚刚接手的。
“下岗好多年了,在家闲着也闲着,都是邻居,帮帮忙挺好的,而且我也喜欢小孩。每天接宝宝回来,在我们家待到6点多,吃完饭之后,再把她送回家。喏,她家与我们家就隔几幢房子,可近了。”王水珍说,一开始自己只管接送,后来因为孩子家长经常加班,吃饭也是问题,于是连晚晚也托付给自己了。
王水珍让小家伙给念首诗歌,小家伙扯着小嗓念开了,“小瓷碗,圆又圆,好像一只碰碰船……”一旁的王水珍看着又开心又得意,她说,这都是自己教的,“以前我在幼儿园当过保育员,这小家伙是我带过的孩子里最聪明的一个,一教就会呢。”
红菱社区干部告诉记者,前段时间“聪明子”生病了,家长上班忙得抽不开身,王水珍主动把看病的事儿给揽了过来,带着“聪明子”到医院去挂盐水,做雾化。“孩子妈妈很感谢啊,现在连家里钥匙都配了一把给王水珍。”
“临时家长”都要经过社区培训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苗苗,虽然只有两个小时,可是责任依然很重。虽然“临时家长”都是社区挑选过的,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还是马虎不得。
社区工作人员说,曾经发现一个临时家长,接孩子放学后,就直接带到了超市,超市里有各种试吃,孩子是开心了,这里吃吃那里吃吃,一逛就两个多小时,逛完了就把他送回家。“这样管孩子可不行啊,后来社区特别把临时家长们组织起来,给他们上培训课,让大伙互相交流,说经验,两小时临时家长,也要有爱心和责任心。”
十年时间下来,像王水珍一样,很多“临时家长”都和结对的家庭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甚至成了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这有位临时家长施美凤,他结对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是她去接的,现在孩子上小学4年级了,她还在带着呢,她和孩子的感情那叫一个深啊。还有一位朱阿姨,她结对的孩子从小学一直带到了初中,现在孩子已经上大学了,寒暑假回来,先去的还是朱阿姨家,一口一个大妈妈的叫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