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1月20日电(记者 冯源)在人们日益缺乏时间静心阅读的网络时代,一座图书馆这几天红遍网络。
杭州图书馆不拒绝乞丐拾荒者入内读书,引来了其他读者的投诉,馆长褚树青回答说:“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
一位台湾网友“贺兰泰”18日下午在新浪微博上转载了这个故事,并且加上了“这馆长正派”的点评。两天时间,微博被转发近1.6万次,网络上叫好声此起彼伏,但也有人对此怀疑——乞丐拾荒者真能进杭州图书馆吗?这座图书馆为什么能够不设门槛?读者都支持这种做法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一番走访。
记者亲历:没有“门槛”的杭州图书馆
19日下午,杭州大雪。记者来到位于杭州钱江新城的杭州图书馆新馆。在一楼的外借书库里,40多岁的安徽阜阳民工罗怀远正坐在沙发椅上专心致志地看着一本通俗小说。
罗怀远在附近的一个建筑工地打工,他告诉记者:“明天我就回家过年了,今天是11点半过来的,我想多待一会儿。第一次来杭州图书馆是去年4月份,当时还有点担心会不会不让进。现在我一有时间,就到这里来看书。”
在二楼的音乐图书室,50多岁的贵州遵义民工邓德林正靠在沙发上打盹。老邓也在附近打工,他告诉记者,还有一处工地的工资还等着结,他还不能走。“在这里有暖气,还有报纸看,电视看,蛮安逸的。我平时喜欢来这里看看中医中药的书,年纪大了看这些书有用。”
“看到网络上的热议,我们很惊讶,这是‘旧闻’了呀。”杭州图书馆办公室刘丽东告诉记者,杭州图书馆新馆是2008年启用的,目前正在装修的老馆位于市中心的浣纱路。老馆附近有杭州市一医院、浙江省中医院、龙翔服装城、延安路商业街,因此不时会有乞丐流浪汉光顾。新馆因为位于新区,工地较多,也吸引了不少民工读者,但也会有拾荒者进来。
网上传闻中曾经提到杭州图书馆对于这样的读者有“洗手读书”的要求,对此,刘丽东告诉记者,图书馆并没有硬性规定,但是大家都很自觉,觉得自己手脏了就会洗手。“我在老馆就见过一个拾荒者背着一个蛇皮袋,里面是瓶瓶罐罐。他把蛇皮袋放在门口,自已去反复洗手洗脸,然后进阅览室读书看报。”
在音乐图书室里,记者还是遇上了一位衣衫有些破旧的中年人。他也窝在沙发上打盹,身上的灯芯绒夹克衫好几处已经磨平了,脚上是一双胶鞋,裤管则高高挽起。他只肯说自己是河南信阳人,姓贾。待记者回到一楼,他正在门外的果壳桶里翻拣瓶子。
而网友“张耀仁”也在微博上讲述了自己的亲历:“当时,我在杭州市图书馆看英文书,身边经过一个拄着拐杖的老头儿,一瘸一拐,白发乱糟糟的,穿得特破旧还发着一股恶臭。可是没有想到的是,他路过我的时候停下来了,还用英文把我的书名念了出来,发音还特标准!”
馆长感言:网友“力挺”体现社会进步
“其实微博上讲的那句话不是我的原话。”19日傍晚,刚刚结束新员工招聘大幅度匠褚树青接受了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的采访,他告诉记者。“当时我是说:‘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换个区域。’”
与原话相比,网络版的馆长答复着实给力一些,因而也引来了网友的力挺。不少人都引用了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著名作家博尔赫斯的一句话:“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网友“南国玫瑰”在微博中写道:“有一扇门为乞丐而开,才有资格叫‘天堂’……尊重众生平等,才是真的进入成熟社会。这位馆长值得尊敬;做得好,每个人都有读书的权利。太阳不会因为乞丐和拾荒者的身份而拒绝给予他们阳光。”
网友“葫芦豆围脖”感慨道:“杭州图书馆告诉我们大家:给人以尊严其实是那么自然而然的事。在尊严面前,金钱是多么地微不足道。”网友“道子502856167”评价说:“图书馆的做法是对的,知识不拒绝任何有求知欲的人,知识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乞丐、拾荒、流浪者中也有高级知识分子,也出高级知识分子。”
网友“丁虹”则表示:人生而平等,人的价值也绝非拥有多少资产、特权来决定,尊重众生者,众生尊重之。杭州图书馆用行动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值得学习!”
在千龙网上的一则网评称:“杭州图书馆对乞丐农民工开放是暖闻,是知识之暖,是真理之暖,是文明之暖,是平等之暖,是公益之暖,期盼这样的暖闻能够有蝴蝶效应,激发起更多地方的暖闻诞生。”
而腾讯网转载的一篇评论则认为:“城市应该给予底层人群更多的善意,应该能有听任乞丐和拾荒者穿堂而过的雅量。这不仅是对一个人群的特殊关照,更是城市发展、社会进步的必须。”
褚树青在图书馆工作了30年,对于网友的支持,他在意料之外也感概颇多。“有三点令我感慨。一是全社会对边缘人群的关注在提高,这是人文关怀的体现,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二是边缘人群确实需要我们关爱,现在也是关爱边缘人群的时候。三是一定要有社会机构去关爱他们,而我们的工作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我很高兴。”
“其实像乞丐、拾荒者并不是我们原来所想象的‘没文化’,他们也有文化的需求。”褚树青告诉记者,在老馆,这些读者最喜欢阅读的居然是《参考消息》。“有时他们会争一张报纸,为了照顾他们,图书馆专门多订了几份。”
众口难调,公益是图书馆的“最大公约数”
在杭州图书馆,记者采访了部分读者,大多对图书馆的这一做法表示支持,但也有读者持保留意见,这也就无怪乎当时会有读者向馆长投诉了。
“这个规定是很人性化的,我比较赞同。”读者曾龙潭说,“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图书馆理应对公民开放,大家都能进来看书。当然进来的人不能扰乱秩序,能不能进图书馆不是看他的身份,而是看他的举止。”
家住附近小区的郑承波对图书馆的做法也深表赞同:“这里借书很方便,我是用社保卡借书的。至于乞丐能不能进图书馆,我觉得他们也有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应该支持。”
而读者魏先生则持保留态度。“我想图书馆也应该有一点规矩,不能什么人都进来,至少进来的人要懂得文明礼貌,否则书籍光盘或者电脑设备弄坏了怎么办呢?”
褚树青也接到过不少投诉,可谓众口难调:图书馆提供咖啡,但有读者批评说咖啡气味闻了头晕,要求取消;办证免费,借书不需押金,但是也有读者提出,应该恢复办证收费,控制进馆人流。
“在多元社会,不同的意见是正常的,我们要认真倾听,要重视大多数人的意见,也不排除‘真理在少数人手中’。”褚树青表示,意见如何取舍,关键要看是否符合公共图书馆的原则。世界上第一座公共图书馆是1852年在英国曼彻斯特成立的,它的精神就是要向所有人开放,特别是要让那些得不到教育机会的阶层提供学习机会。
“公共图书馆是给人提供阅读机会,来提高个人修养的地方,是最能体现知识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共机构,门槛应该尽可能降低,要让尽可能多的人进图书馆。”褚树青坦言,过去国内图书馆偏重于文献保存职能,但在网络时代,大量文献实现了电子化和信息化,图书馆更应侧重公众阅读的功能。
“图书馆过去有不少规矩,现在也未必符合实际。像‘穿背心拖鞋者不得入内’,这在过去是不雅打扮,现在是时尚装饰。我想,只要遵守起码的文明准则,就应该让读者进来。”褚树青介绍说,每年杭州市给杭图的财政拨款在6千万元左右。“这些投入应该发挥最大的效益,实现‘人在书中,书在人中’,市政府领导来检查工作,他们看到许多‘新杭州人’在这里看书,也很高兴。”
“零门槛开放确实给我们工作人员带来很大压力,但是我们应该相信,图书馆是最能体现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的地方。”褚树青告诉记者,目前杭图的图书丢失率远低于西方国家及日本的平均水平——0.5%。
褚树青年已半百,至今他还记得灾难大片《后天》里的经典镜头:人类文明的最后一个避难所就是图书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