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26日讯
日前,陈冰(化名)致电本报6138热线,讲述了她在27年的人生旅程中所遭遇的诸多不如意,比如事业受挫、恋爱受伤。其中,埋在心里最久、最令她耿耿于怀的,则是父母对她的“歧视”。 “我小时候特别淘气,父母经常打骂我。而妹妹总能从父母那里得到疼爱,我只有羡慕的份。有一次,我对父母说:‘我一定会挣个100万元,让你们看看!’父母听了这话,只是嘲笑我。至今我还记得父母撇嘴斜眼、一副看不起我的神情。”陈冰说,自己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冷淡多过温暖,打击多过鼓励。渐渐地,她变得内向、自卑。
警惕孩子“羡慕嫉妒恨”
“类似情况不仅多子女家庭的孩子会有,独生子女也会有。对独生子女来说,虽然自家没有兄弟姐妹,但亲戚、邻居的孩子都会成为他们的竞争对象。”6138志愿者、心理咨询师胡莹洁向记者讲述了她曾经接触过的一个案例。
10岁的小伍是家里的独生子,他妈妈是老师。一到寒暑假,亲戚们就喜欢把孩子送到小伍家,让小伍的妈妈帮自己管教孩子。
相处过程中,小伍的妈妈对人家的孩子总是多一分客气、礼貌,对小伍反而更严厉、严格。这个时候,小伍内心感到不平衡。他想不通:“这是我妈妈,为什么对别人那么好?是我不够好吗?还是妈妈不够爱我?”
胡莹洁用现在的流行语———“羡慕嫉妒恨”来形容孩子的消极情绪及心理变化轨迹。当孩子感到父母厚此薄彼时,首先产生的是羡慕,如果这时父母和孩子好好沟通,孩子很快就能释然。其次是嫉妒,这时进行调整、引导也不算晚。若父母没有重视孩子的心理变化,任其发展到恨的阶段,那时再想打开孩子的心结就难了。
消除爱的“电阻”
“乖巧的孩子让父母省心,因此得到的夸奖、鼓励也多。但这并不是说淘气的孩子就被父母嫌弃了。”以陈冰为例,胡莹洁让她回忆有没有被父母疼爱的经历时,她一开始说没有,后来,她想起自己外出打拼,因为没有成就,一直憋着不肯回家,父母都很惦记她。
胡莹洁建议陈冰,好好和父母沟通,修正原有的偏见。就算父母确实做得不妥,也要对父母多一分理解。因为抱怨只会恶化亲子关系,影响我们的幸福。同时,陈冰也可以找妹妹聊一聊。“人总是喜欢放大自己的痛苦,放大别人的快乐。其实每个人成长的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对她妹妹来说,也不见得百分之百令父母满意。听听妹妹的说法,也许陈冰会感到释然。”
当然,父母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胡莹洁说:“父母付出十分爱,孩子能够接收到几分?我们都该好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很多时候,不是父母不爱孩子,只是他们在言语、行为上不注意,让孩子产生了误解。因此,父母要学会正确表达,消除爱的“电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