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在金华工作的张燕来说,今天是一年中最高兴的日子之一:她在当地妙康村寄养的一头本猪出栏开宰了,过年有好肉吃了。为了能慢慢享用本猪肉,她特地花1000多元买了一台100多升的冰柜。
春节前大家都在置办年货,本鸡、本鸭、本鸡蛋,这些原生态的农家货已经为人熟知,市面上能买到的猪肉有没有“本”的?张燕觉得很难说,所以她用了种稍显极端的方法——把猪寄养在农户家里;也有人觉得在城市的农贸市场里还是能买到本猪肉的,关键是有心。
一号家庭
天天操心猪的伙食
去年7月份,张燕买了两头猪仔。当时她跟农户约定,猪养大后,一头归她,一头归农户。
张燕住在金华城区,对于35公里外妙康村里的这两头猪,她没少操心,“猪的伙食钱基本上都我出。食谱就这几样:地瓜藤、玉米粉、砻糠。地瓜是农民自己种的,玉米定期去镇上买。”
双休日有空的时候,张燕会开车去村里,看看她的猪,过过农家生活。
算算成本,张燕的这两头猪可不便宜。两头猪仔花了600多元,饲养成本(不算人力)大约10元/天/头,养了7个月,就是4200元。张燕得一头,也就是说为吃这一头本猪,她花了近5000元。
一头猪有130多斤重,除了准备现场吃掉一些,张燕打算切整条后腿回去,放在冰柜里,“整条后腿我都精细分好了,有的做成肉丸,有的切碎了包饺子,还做了一部分香肠。所有的东西都冻起来,到时候口味当然没新鲜的好,但吃得放心。”
二号家庭
搞个农业园自己养
如果一切顺利,春节过后,乐清人仇保兵将成为一名真正的“猪倌”,“我养猪,不为卖钱,除了自己吃,还要招待各路亲朋好友。”
在余杭仓前,仇保兵有一大片农业园区,占地50多亩。如今,那里蔬菜遍地,本鸡林立,每个周末,总有住在杭州市区的朋友来这里,种种菜,吃吃农家饭。
仇保兵是个对食物有要求的人,“小时候在老家过年时吃的猪肉很香,这两年在市场上买的肉总是烧不出那个味道。本来也没想自己养,前段时间农业园区扩大了20多亩,有朋友建议养猪,我也想试试看。”
仇保兵计划养的品种叫香猪,这种猪容易养,生长周期也不长。春节后,他准备去海南、广西等地看看,引进合适的猪苗。
对本猪的定义,仇保兵的理解是——猪吃的东西一定要够原生态。这一点,他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我地里种的青草料和蔬菜都是绿色的,养猪以后,还要专门辟出一块区域种玉米。平时就拿这些喂猪。”
猪还没养起来,闻风而动的人已经有了一大堆,仇保兵的远房亲戚仇保顺就是其中一位,“我平时就爱吃一些本色的东西,我和保兵说,猪可以吃了,一定要第一个通知我。”
三号家庭
驱车百里买本猪
昨天,在杭州某商业银行工作的赵琴家的晚餐桌上有一碗红烧肉。肉很受欢迎,三下五除二就被扫空了,家人的评价是:香!
为了这碗肉,赵琴的付出可不小。上周日,她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百里外的临安市高虹镇,从一位农户手里买下了一头本猪,“猪养在当地的一座山上,农户要上山去杀,然后背下来。”
养在高山上的猪价格也不低,一头猪140斤,加上30多只鸡,一共花了赵琴5000元。
回来以后,猪肉被分成若干袋,分到了赵琴的同事和亲戚手中。几乎所有吃了肉的人给赵琴的反馈都是两个字——好吃。
这样的答案更让赵琴觉得这一趟“百里买猪”是值得的。赵琴和同事已经决定将此事变成以后每年的保留节目,春节前开车去买猪。
四号家庭
走遍菜场找好肉
一碟红烧肉,一碗鱼头豆腐汤,再炒个小青菜,这是退休在家的刘阿姨搭配出来的一桌菜色。烧肉的时候刘阿姨习惯只用料酒、酱油和白糖,这样简单烹调的红烧肉在锅里煮着就已经飘香,家里隔三差五做顿红烧肉,女儿、女婿和小外孙都挺爱吃。这样的“成绩”背后,是刘阿姨花了很多工夫去“寻肉”。
莲花街、竞舟路、古荡、骆家庄……因为住在城西,周边的这些农贸市场几乎都遍布了刘阿姨的足迹,一家家农贸市场、一摊摊肉贩地去寻找她心目中的“好肉”。
肉好不好,关键看“出身”,要找农民出身的肉贩子,这样从农村收土猪肉贩卖的可能性比较大;另一个思路是“包打听”,和邻居、老姐妹们闲聊的一个重要话题就是上哪儿买肉,只要探听到哪里有好猪肉就第一时间赶去。
搬到城西两年多时间,经过孜孜不倦地探寻,刘阿姨现在基本定点在两处买猪肉:一处在翠苑中学边上,一处在莲花街上,都是属于又小又难找的“口碑肉店”,只有资深的城西买菜人士才能摸到这样的门路。在莲花街上这处买肉点,卖肉的是不肯透露全名的李师傅,说是卖的肉都是从余杭收购的土猪肉。
不过,刘阿姨觉得,现在市面上能买到最好的猪肉也只能算“半土”,“估计饲料也吃一点,药也用一点,吃起来比普通猪肉香一点,但是跟以前农村自己家里养的不能比。”刘阿姨说。
据都市快报 记者 林晗 邵峥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