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大陈村干部汪衍君——妈妈的大陈面,真香
记者刘慧发自江山 “轻轻的在风中翻转,香香的在碗中盘旋,美美的和着我们欢笑,那芳香诱人的大陈面……”昨天,江山大陈村人特别幸福,他们唱着时尚的村歌,吃着有着500年历史的大陈面过大年。
“不瞒你说,村里产大陈面,真是供不应求,春节前就断货了。”现年50岁的汪衍君,是在大陈村土生土长的汉子,块头大,嗓门大,是一个活脱脱的庄稼把式。这个爱唱歌的汉子,从部队返乡后当上了大陈村村支部书记。
因为喜欢唱歌,汪衍君用唱歌管理村庄,让大陈村成了十里八乡的明星村。每年,村里人要在村里的戏台上摆“红歌”擂台。
“村子要发展,要靠人,人心顺了,村子的发展就如鱼得水,让村民唱歌玩乐器就是这个道理。”汪衍君说。去年,当以“激情新农村·幸福新农民”为主题的首届全国村歌大赛消息传来后,汪衍君四处打广告征集歌词,找来何蔚萍、陈宏君等作家,音乐学院的老师采风谱曲,最后《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大陈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两首歌曲成为大陈村村歌。而汪衍君在央视深情演绎的《妈妈的那碗大陈面》还荣获中国村歌十大金曲奖。
村民们说,大陈面是大陈村特有的美食,制作工艺已传承500多年,但是多年来一直是手工作坊生产,难以做大规模,打响品牌。可自打村歌《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入选全国十佳村歌,大陈面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村里投资500万元,还建起年产6000吨面条的标准化厂房。
《妈妈的那碗大陈面》,伴随我们一年又一年。不管我们走得多么远,故乡永远在我们的心间……
绍兴古越龙山公司员工茹拥政——生活如酒日久弥香
记者金敖生发自绍兴 “来,碰杯!新年快乐。”茹拥政一家老小举起酒杯,脸上洋溢着舒心的笑。桌上现烧的菜肴散发着诱人香味,几杯酒下肚,茹拥政脸上已现红晕,说起近5年来的变化,她露出满足的神态。
再过几小时便将步入不惑之年的茹拥政,在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从事宣传营销工作。她告诉记者,过去丈夫在外地工作,前些年调回绍兴,一家人终于每天可以坐在一起,边吃边聊。
她说:“我们喜欢每年出去旅游,云南、厦门、台湾……都留下我们的足迹。去年我们还参加了日本本州岛六日游,泡温泉、爬富士山、在迪斯尼乐园里疯玩……走天涯看四方,使我们平淡的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
桌上放着绍兴人年夜饭必不可少的鲞冻肉,因为绍兴话“鲞”与“想”音同,吃鲞取意土话“有想头”,即有期望。茹拥政的妈妈说:“来,大家吃点鲞冻肉,来年有想头。”
谈起新年愿景,茹拥政说,他们夫妻俩现在都在“古越龙山”工作,丈夫是做销售工作的,虎年公司完成了销售目标,他们也拿到了足额奖金。期待绍兴酒香飘四方,也希望钱包随着企业蒸蒸日上更加鼓起来。
外面响起爆竹声。茹拥政的丈夫举起酌满红红绍兴酒的怀子说:“来,大家再干杯!祝我们的生活如老酒一般,越来越红、越来越香。”
浙江工业大学留守学生——“留家庄”里包饺子
记者王婷通讯员宋超、孙江丽发自杭州 泡木耳、剁肉、切黄瓜、炒鸡蛋、和面……擀面杖骨碌碌地擀动着,一张张水饺面皮出来了,一捏一挤一按,一个个饱满的水饺就显形了。除夕,浙江工业大学的“留家庄”里忙活的热火朝天,几十位留守大学生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守岁,就像一家子兄弟姐妹在一起等候着春的降临。
耳边是阵阵爆竹声,空气中氤氲着烟火燃烧过的气味,校园里的年味一点不比外边的逊色。“留家庄”三个火红的大字高悬在大门口,窗户上贴着各式各样的窗花,留守学生聚会的大本营里还拉起了彩带。
“能和同学一起在留家庄里过大年,感觉很温暖。”来自绍兴的高铃铃是第一次留校过年,她一边品着桌上的年货,一边和同学一块儿包着水饺,高铃铃还打算过了年就找份勤工俭学的活儿,让这个春节过得更加充实。
为了感谢春节特意为留守学生留下加班的宿管阿姨、食堂师傅,留家庄“庄主”谈宾宾还带领着留守大学生准备了很多兔年的手工制品,今天一大早就送到了这些学校后勤管理人员的手里。
“留家庄已经开了6年了,是我们学校的过年品牌。”浙工大团委副书记贾侃笑眯眯地告诉我们,每年大年三十,留家庄的大学生都会聚在一起,亲情贺卡送祝福、乡音热线贺新年、除夕守岁包水饺等都成了留家庄的传统节目。
在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校领导和留守大学生一起吃年夜饭也是持续多年的保留节目,吃完年夜饭,留守学生还能领到校领导派发的红包。据了解,今年我省各高校共有近2000名大学生留校过年,不少高校都为留校学生安排了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和丰富的文娱体育活动,留守大学生聚在一起过年热闹欢腾得很。
返乡温商马利方——生意,奔向远方
记者李扬 乐清日报记者叶长一发自乐清 昨天,记者来到乐清新世纪大酒店,人民电器集团包头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利方全家,在这里吃年夜饭。
马利方长年在外闯荡,年夜饭的餐桌上,鱿蠓、虾、野生黄鱼等海鲜成了主角。“我们每年回来,就是猛吃海鲜。”马利方说,“在内蒙古吃的最多的是羊肉,虽然也能吃到一些海鲜,但无法跟家乡的比啊!”
马利方全家是前几天从包头坐飞机回到温州的。他说:“家乡这几年发展很快,特别是这次回来,明显感觉到红绿灯多了好多,街道干净好多,全家人聚在一起很温暖,很开心。”
马利方在外做电器生意已有25年多,电器是乐清传统产业,马利方在家排行老三,他家就是名副其实的电器世家。现在他家6个兄弟姐妹,都做起了电器生意。
兄弟姐妹常年分散在宁夏、包头、新疆等地,一年到头,就是过年回老家一聚。吃年夜饭时,他们讨论最多的,还是如何把乐清电器推销到更广的领域。
马利方说,“包头有很多资源,在‘十二五’规划和国家西部大开发计划里,包头都是重点城市。”他计划未来两年,在包头建设大型五金机电市场,位置在青山区中心地段,预计总投资3.5亿元,占地125亩。
宁波码头工人徐历洲——为港口繁荣,干杯
记者周松华发自宁波窗外爆竹声声,屋内暖意阵阵。大年三十晚,记者来到宁波鄞州区飞虹社区徐历洲家时,他爱人正在厨房张罗团圆饭,老徐则与女儿、准女婿坐在沙发上,翻看相册里的老照片。
老徐是宁波汽车运输集团公司的一名驾驶员。2001年,他受公司委派前往北仑港区矿石码头工作,专门装卸与转运进口铁矿石等到港的大宗散装货物。这一干,就是10年。
“我亲眼见证了宁波港的发展。”老徐说,这几年,宁波港越来越忙碌,特别是“海铁联运”全面启动后,经常有来自澳大利亚、巴西的超大吨位矿石运输船停靠码头。老徐的工作也忙了许多,经常“工人三班倒、货车不停歇”,老徐所在的运输班共有13辆重型翻斗车和5台装载机,平均每天装卸、转运货物3万吨。
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菜肴端上了桌,吃年夜饭了。老徐给大家都倒了一杯酒,说起了祝酒辞。他说,前几年因城区开发建设,他们家的老屋拆迁了。全家人从一间仅有20多平方米的非成套房,搬进了现在这套60多平方米的新家,圆了“安居梦”。如今,女儿已经大学毕业,找到了工作,且结婚在即,日子越过越红火。
老徐快到退休年龄。可他说服了爱人,明年仍将回码头工作,“乘着身体还硬朗,我想再工作几年,为港口发展再尽一份力!”
兰溪市青松社区低保户徐震宏——快乐弥漫有盼头
记者徐宪忠发自兰溪 昨晚6时,在阵阵爆竹声中,记者来到兰溪市青松社区五里亭20幢2单元502室徐震宏家中。门上贴着一个大“福”字,客厅挂着喜庆“大余大福”的年画,厨房飘溢出阵阵香气。妻子丁莲香正在做最后一道菜——葱花肉。
室内,一桌热腾腾年夜饭,“请!请!请!”邀请声中,记者与徐震宏一家三口共进年夜饭。
“今天能吃上丰盛年夜饭,全靠政府的关心啊!”徐震宏激动地说着。2001年,他们夫妻俩双双下岗。2005年徐震宏在广州打工时,突然患脑梗塞,半身瘫痪丧失了劳动能力。当年7月,徐震宏家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社区还将一个铁皮棚租借给丁莲香开裁缝店。
在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读大三的儿子徐祥锋,从包里拿出一大叠证书和奖状,其中有奖学金证书,还有“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奖状,记者数了数共有12本。
不善言语的徐震宏笑得眯上了眼。抚摸着大红奖状,母亲丁莲香更激动地说:“儿子有出息,妈再苦再累也心甘。”
全家人沉浸在快乐之中,祝愿徐祥锋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徐震宏还盼望,来年医保报销比例有所提高,家里的负担可以再轻一些。
普陀六横岛水产养殖户马金儿——鱼香飘满小木屋
通讯员刘生国记者谢国平发自普陀 网箱里鱼儿静静冬眠在海中,餐桌上海鲜满满当当——大年三十夜,普陀六横岛渔民马金儿一家同养殖人员在岛上养殖基地吃上了团圆饭。
风鳗,炝蟹,吊带,还有自家养殖的红鲷、黑鲷、鲈鱼、美国红鱼、米鱼等,晚上5时余,网箱上的年夜饭开始了。女主人黄仕亚端上来了一碗碗菜,热气腾腾的鱼香弥漫了整个小木屋,马金儿热情地招呼着大家:“来来,吃吃,今年我们和往年一样,还是在网箱上过年,吃年夜饭。”
马金儿告诉记者,这段时间寒潮频繁,气温较低,一些鱼儿会抵挡不住寒冷,为此春节期间需要吃住在养殖基地管理房内,时刻关注网箱里鱼儿的动态。妻子黄仕亚快人快语:“十多年搞下来,阿拉都有经验了。”
饭桌上,还有几位基地里的养殖人员。今年74岁的老渔民王世华在马金儿网箱养殖基地搞养殖已有10年的时间了,老马在吃饭时一次次地向他敬酒,表示谢意,还给这些养殖人员发压岁钱。
54岁的马金儿1995年开始尝试网箱养殖,几经波折坎坷,一步步发展,网箱从当初的4只发展到现在的300多只,成为六横台门港最大的网箱养殖户。
谈到新年的计划时,马金儿异常兴奋:“今年还要再增加网箱养殖只数,请养殖专家到基地来指导,还要千方百计寻找耐寒、品质好、价格高的养殖鱼种。更重要的是,要打响自己的品牌,尽快注册自有商标。”
海浪轻轻晃动着设在海面上的小木屋,岸上渔家燃放的鞭炮声不时回荡耳边,喝着自酿的米酒,众人不禁有点醉了……
临海市古城街道居民林尚正——全家团圆是最盼
记者洪卫 报道组陶晓庆发自临海 对于临海市古城街道水塔巷的林尚正来说,吃年夜饭是件大事儿。昨天下午,走近林大爷的房子,就看见大门两侧贴着副春联:“珍肴美食无须虑,除夕最乐是团圆”。
66岁的林大爷与老伴蔡友冬,正忙着准备年夜饭。林大爷是临海一家塑料企业的退休职工,老家在临海大石山区。他指着一桌饭菜介绍着:“你们看,大石豆腐皮、厨面、板栗炖土猪肉……酒店里即使有,能做出这种正宗的大石味道来么?”
正说得起劲,儿子、儿媳带着孙女,女儿、女婿带着外孙来了。屋里顿时热闹起来,林大爷的儿子在山东工作,女儿在北京工作,他们都是前两天坐飞机赶回家的。
在热闹温馨的氛围中,在饭桌上,看见孙女和外孙抢着吃蔬菜,林大爷就有些感慨了:“以前年夜饭主要是吃肉解馋,现在孩子们都不爱吃油腻的东西了。”
说着,他也夹了一筷蔬菜,乐呵呵地对老伴说:“儿子儿媳经常提醒我们,要注重健康,多吃蔬菜。我们老两口也得紧跟形势啊。”
前年,林大爷一家花了80多万元,在城区钱暄路买了一套105平方米的三室一厅二卫一厨的套房,家里进行了精装修,还购置了电脑、液晶电视、空调等。“今天,我们特意到老房子里办年夜饭,就是让全家记住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林大爷说。
儿媳妇金红飞听说62岁的婆婆蔡友冬最近学起了排舞,就拉着婆婆跳了起来,前进、后退、转身……林大爷抱着小孙女,在一边鼓掌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