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百年前,辛亥至。
百年后,我们回望辛亥这一年。
“辛亥革命”,是一个全中国的小学生都知道的词汇。但辛亥这一年,究竟发生过什么,辛亥这一年之后,究竟该记取些什么,值得细细讲来。
本报记者试图从江南的视角回望辛亥,寻访辛亥江南风景中的人物和故事,聆听历史的风铃声。
重温辛亥这一课留下的思想果实和文化财富,是我们纪念辛亥的旨归。
民间征集令:晒晒我家的辛亥记忆
说一说辛亥那些事,看一看辛亥那些人,找一找辛亥留下的那些东西。今年是辛卯年,距离辛亥革命已有了百年的跨度,本报联合绍兴市委宣传部、浙江省档案馆、浙江省博物馆拉开辛亥百年纪念活动的帷幕,面向读者发出辛亥民间征集令——广泛征集与辛亥相关的那些民间记忆。
辛亥那一年,风起云涌,虽然时隔一个世纪,但至今仍影响着世人。辛亥,不仅是当时四万万同胞孕育的一场革命,在打响埋葬封建王朝第一枪的同时,辛亥也带来了社会、文化、民俗、民风的巨大改变。
民国时期的湖滨码头。(省档案馆供图)
这种变化,渗透在民间,生发于草根。
因此,在纪念辛亥百年的日子里,我们希望能征集到你家的辛亥记忆,借此梳理出属于大众的辛亥民间档案。
我们希望能征集到与辛亥相关的历史照片、文献、文稿、宣传品、字画、书函、印信、日记等影像,它们可以是某一件历史事件的记录,也可以是那个年代里一个小人物的原生态;它们可以是轰轰烈烈的惊鸿一瞥,也可以是平常人家点滴生活的一个侧影……这些影像记忆将集结成一本影像录,用百年前的风景串起人们心里的辛亥印迹。
我们希望能征集到你珍藏的辛亥书籍、诗文、歌曲、短文,无论什么艺术形式,只要与辛亥有关,我们都希望你能拿出来与大家分享,稚嫩的也罢,成熟的也好,都是对辛亥的纪念。
我们还特别希望你能勇敢地拿起笔,把当时的文言名篇翻写成今日的白话文,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林觉民的《与妻书》、邹容的《革命军》、秋瑾的《对酒》、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高旭的《爱祖国歌》、马君武的《从军行》、陈天华的《猛回头》、徐锡麟的《出塞》、柳亚子的《放歌》。这是我们挑选的10篇诗文,你可以用新时代的目光创作一篇篇同题文章,也可以用今人的视角另起炉灶,创作一篇篇纪念辛亥的新诗文,我们会择优刊登。也许,在你的笔下就会诞生新时期的《少年中国说》、这个时代的《对酒》,我们将把它们收录成一本文件夹,用激情澎湃的声音大声朗诵出来。
民国初年的新式学校,小学堂改成小学校,男女可以同校。(省档案馆供图)
我们希望能征集到你珍藏的辛亥遗物,可以是当年剪断的一缕发辫,也可以是当年松绑后的裹脚布,还可以是当年的证章、牌匾、流通票证、电文,或者是当年的武器、旗帜、胸标、袖章、医疗器械等用品。虽然它们可能是很平凡的物件,但从中可以透视出那个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如果你知道这些传家宝背后的故事,也希望你来讲讲,我们会一起收纳进百宝箱,供后人品评。
无论你是谁,都可以来讲讲“我家的辛亥革命”。或许,就因为辛亥革命带来的妇女解放,你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或许,20世纪初的废除科举,影响了你家人一生的命运;或许,你就是某位辛亥革命人士的后人,你知晓很多史书里没来得及收录的故事……来吧,一起来讲述,一起来回忆。如果你愿意,我们还可以一起去寻访辛亥江南的一道道风景,从故居的废墟残瓦里,从邻里的只言片语里,从一点一滴的蛛丝马迹里,还原那一段改变了中华民族命运的历史。
如果你提供的辛亥民间记忆特别有价值,我们将举办图片展和实物展进行陈列展示,并建议省档案馆作为民间档案永久保存。
我们还欢迎你给我们每一期推出的辛亥报道写写读后感,我们会择优编辑成“阅后记”在报上刊登。
辛亥记忆征集活动
电话:0086-0571- 85310478
地址:杭州体育场路178号浙江日报文化新闻部“辛亥记忆”征集组
邮编:310039
邮箱:zjrenwen@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