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2月10日讯 龙游黄阿姨曾在1981年为刚出生的女儿种下了一株象征希望的樟树。如今这株樟树已经成为村里有名气的大树。她种下这株樟树的那年,正是新中国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开始之年。
三十年间,我省已累计植树15亿株,相当于全省每14亩林地就有1亩是义务植树,已建义务植树基地5790个、面积59.2万亩。
三代人的努力,换来了浙江随处可见的绿色。
树进城,苗入村
省林业厅原厅长范福生今年已八旬高龄。这位在苏联留学归来的高级知识分子,曾于1983年开始担任省林业厅厅长,可以说是义务植树的先锋。
范老回浙江前,曾在东北林业大学担任教师工作。刚回来时,当时的杭州,除了延安路、解放路这样的主干道上有树木林立,只要一进小区,就见不到什么绿色了。
那几年,义务植树的活动主要在城里各个小区,或者城郊的公园。短短五六年功夫,杭州的颜色变得丰富起来。“现在的杭州,一到秋天,就沉浸在桂花的香气中。满城的桂花香,不少是这么多年义务植树积累下来的。”范老说。
这种变化也延伸到了农村。如今行驶在浙江的各条国道上,两旁都是郁郁葱葱的竹林、杉树林或马尾松林。1989年,省政府提出“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浙江”的目标时,浙江还有1200万亩的荒山,而到了1999年,这些荒山都披上了绿装。
栽新苗,认老树
在杭州武林小广场,有一个数百平方米的小公园,名叫万向公园,古树不少,环境很美。2000年左右,万向集团认养了这座公园,每年仅养护费用就要二三十万元。这种认养的方式,已经是义务植树的另一种形式了。
想出这个办法的,是省林业厅绿化造林处处长王章明。
经过十几年的义务植树活动,浙江连1200万亩的荒山也基本消灭了,哪里还有多余的空地种新树呢?1984年刚进入省林业厅的王章明想:“凡是单位、个人认养,我们都可以冠上他们的名字,这样不仅让义务植树有了新的意义,也让这些树木得到更好的保护。”
记者了解到,现在在浙江,除了亲自种树、缴纳绿化费的方式,认建认养绿地树木保护古树名木都算是尽到了植树的义务,甚至连参与绿化宣传、培育苗木或花卉、经营管护森林,都算是义务植树了。
寄祝福,留百世
婚礼前,与妻子一同种上一株桂花树作为婚姻生活开始的纪念,这是温驰寰非常得意的一件事。更让他有成就感的是,在他的努力和策划下,今年1月底,温州百对新人在雁荡山灵峰景区真际桂花林种下了百株桂花树,纪念他们的新婚美好。
省林业厅厅长楼国华说,古时候,江浙一带就有这样的风俗,家中有小孩出生,就在门前种一株榉树,屋后种一株樟树,榉树代表小孩以后能够考取功名,樟树意味着以后成为家中栋梁。
既然要种上具有象征意义的树,树种的选择,也多了起来。以前最流行白玉兰、樟树等大众观赏树种,现在最流行银杏、榉树、黄檀等珍贵树种。这些树种生长慢,但寿命长,越老越珍贵,百年后还能为子孙后代带来福荫,种树也成为一件颇具文化韵味的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