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内容见杭州日报网www.hzrb.cn财经产经频道
节后第一天上班,大家见面之间,彼此寒暄得最多的便是“年怎么过的”。年,大家各有各的过法,只是无论怎么过,都离不开一个词——花钱,或者说烧钱。用一句被网友戏改的歌词来形容再恰当不过:有年没年,回家散钱。
红包派掉七八千
逢年过节,历来是人情交际的“旺季”。对于一些常年在外打拼的游子而言,一年到头难得回次家,给长辈、小孩准备一份或轻或重的红包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享受亲情的同时,很多人也在为钱包的不堪重负发愁。
老家在安徽的陈小姐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工作,又在杭州成家。今年是她和先生结婚的第二年,商量过后,他们决定把岳父母接到杭州新家来过年,然后年初再回趟安徽老家,去公婆家拜年。她说,“今年比去年好多了,去年春节尽是在路上,到处赶场子,派红包了。”
说起过年的花销,陈小姐的先生一笔笔道来,“双方父母的红包每人一千,这是起码的。礼物也得拿得出手,人均又得五六百。趁着春节假期,带两位老人到附近旅游一番,花费四千多,回老家拜年,给双方亲戚家小孩的红包加起来又要三千多。这样光红包就是七八千元。毛估估,这个年至少花掉一万五千元。”
过年送礼愁煞人
“那些大盒小盒、包装精美的礼品,买回去就是送个面子。”小吴的老家在江苏北部一个镇,兔年春节是他参加工作后过的第一个年,按照家乡的礼节,他应该为祖父叔伯等长辈各自准备一份礼物。“买什么好?太头疼了,跟女朋友在超市来来回回转了几天。”小吴告诉记者,虽然长辈不在乎送什么,“但是礼物太随意了,送不出手;太贵重了,自己的腰包又承受不住。”
一项对京、沪、穗三地的节日消费联合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被访者表示,春节期间将购买各种礼物及礼品。北京、上海的被访者提到购买各种礼物、礼品的比例更是分别高达63%和71%。
另外一项更为细化的同类调查也表明,在多项选择中,54%的被访者表示会选择保健品,43%的人选择各种礼盒,39%的人会选择酒。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作为过年礼物的名烟名酒以及各种保健品,在年后有很大一部分流向各种礼品回收站。因为很多收到礼品的人往往并不喜欢或者并不需要,于是这些昂贵礼物的主要出路便是回收站。
观点
莫让“礼节”成负担
日前,有网站调查数据显示,受访白领的春节花费大多在3000—5000元之间,平均花费跃为4000元。调查显示,只有一成左右的受访者的过年花费在三千元以下,还有一部分受访者表示过一次年要花掉万元以上。
过年给老人、小孩红包,或者是带着礼物走亲访友,都是人之常情。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教授认为,现在包括过年红包、结婚红包在内的“红包文化”,以及微妙的攀比心理,已经让人情往来成为一种负担,背离了它原本的意义。“如果社会上形成这样一种互相攀比的送礼风,势必会让更多的人为节所累、为礼所累。”
网络上也有很多人对春节成了“春劫”进行反思。有网友说,“年节互相赠送礼品,本来是一种表达感情的方式。是我们把它弄得复杂化了,使它成了一种负担,太重的负担。”一位研究民俗的网友指出,送礼确实是增加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一定要量入为出。
链接
春节的几大赚钱行业
1.偷着乐的交通运输业
2011春运期间,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2.3亿人次,以每人次为铁路留下150元的“买路钱”计算,这就是个天文数字。而这还仅仅是铁路呢,如果算上汽车、航班以及水路出行的人次,真是颇为可观。
2.“指间生钱”的电讯业
根据曾经的核算:2009年中国手机用户突破6亿,春节期间的手机短信量超过400亿条,短信市场的总营业额在86.3亿元左右,这还不包括价格不菲的语音短信和传统的电话业务。眼下,中国手机用户已逾8亿,那短信市场最保守估计也要超过百亿元。
3.“迎送烧钱”的礼品业
以烟酒、保健品为代表的礼品行业正在接管“春节经济”的钱袋。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人春节期间会购买各种礼品,以每个城市家庭平均支出100元,农村家庭支出50元的保守估计,其总额不会低于一百亿元。
4.“口中挖钱”的餐饮业
以年夜饭为代表的餐饮业也是“春节经济”传统的挣钱大户。除夕夜全杭州市在宾馆饭店等餐饮机构就餐的人数超过25万人。仅在杭州的萧山区,近百家餐饮服务单位就承接了超过2500桌的年夜饭,就餐人数达26000多人。
5.“行走送钱”的旅游业
旅游业从“春节经济”蛋糕中分得的切块越来越大。有调查显示,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有近30%的人在春节期间出游,市场规模之大可见一斑。
(据网上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