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城区法院执行局集中清理一批亲戚、朋友借款不还的案件。
陈阿姨,65岁,杭州人,有一个几十年的老姐妹,感情非常好。
2009年,老姐妹得了癌症,她的儿子媳妇找到陈阿姨,说要为母亲治病但缺钱,希望能借点救命钱。
陈阿姨二话不说,掏出了所有积蓄,一共20多万元。老姐妹的儿子写了借条。
“我是残疾人,没多少钱,她家里情况更不好。”陈阿姨说,老姐妹的老伴早逝,一直靠低保生活,又得了重病,这么多年感情,她不帮谁帮?
钱借出不到半年,老姐妹病逝。
之后不久,陈阿姨感觉不对劲,因为再打对方儿子的电话,就很难打通了:“借钱的时候一天一个阿姨地叫,现在老姐妹去世了,竟然连人都找不到。”
又过了一段时间,陈阿姨的女儿要结婚,她拿着借条去对方家,希望能拿回一点钱。老姐妹的儿子避而不见,媳妇出来冷冰冰地扔了一句话:“这账和我不搞(杭州话,意为没关系)的。”就关门没了下文。
陈阿姨又气又怒,把对方告上法院:“利息不要,本金还给我。”
法院判决陈阿姨胜诉,可是对方一直拖着,就是不还钱,陈阿姨申请强制执行。
法官接案后,多方催讨,对方置之不理,于是法院强制卖掉了对方一套房子,从中扣除20多万元,还给了陈阿姨。
陈阿姨很激动,拉着法官的手,声音很大:“不怪她,不怪她,但是以后钞票我谁也不借了。”
蒋阿姨,66岁,杭州人,退休会计。
两年前,蒋阿姨和侄女儿一家感情不错,逢年过节有来有往。
“本来蛮亲热,现在我再也不想同她做亲戚。”侄女儿恨恨地说。
2009年,蒋阿姨找到侄女,说自己在外面做生意缺钱,希望借点钱。侄女没多想,掏钱,一次几万一次几万,借了12次,一共借了66万多元,一张借条都没打。
“那时候感情很好的,根本没想过写借条。“侄女说。
不料,蒋阿姨不但不还钱,还把自己的房子卖掉,躲了起来。
侄女找到堂姐(蒋阿姨的女儿),堂姐说谁借的钱找谁,双方撕破脸,侄女拿着一叠汇款凭证把蒋阿姨告了。
昨天,法官费尽周折找到了蒋阿姨,通知她到法院说清楚情况,可是双方一见面就红了眼。
蒋阿姨说,借的钱被她放债放光了,等她把债讨回来再说。侄女不肯。双方破口大骂,哭闹不休,连名字都不肯叫,指着对方鼻子骂“傻婆儿”。
“哪里还有半点亲戚情分。”法官摇头。
昨天,法官责令蒋阿姨把卖房收入用途说清楚,否则她将涉嫌转移财产。
据了解,2010年上城区法院执行局所有借贷纠纷中,亲朋好友之间的借贷占了约80%。法官潘水俊提醒,亲戚朋友的借贷以小额为宜,遇到以下四点,出借人应立刻注意借贷风险:
1.高于银行2倍利息。
2.前面借的小额度借款都如数还清,利息照付,但借款数额一次次增大。
3.多次借贷,前账未清又急急忙忙以多种借口继续借钱。
4.借款人经常电话不接,行踪不定,谎话增多。
据都市快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