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自古以来有“花灯闹元宵”的习俗,每年过春节的压轴戏就是元宵节,过了元宵节,这一年的春节方算过去。
过元宵节的第一要务是置灯。半个多世纪前,宁波农村里多会自制灯笼,用刚从山上砍下的竹子劈成小竹片作骨架,绑扎成“荷花”、“菱角”、“奔马”及神态各异的“兔子”等模样,发光的蜡烛插在骨架的下层横担中央,骨架外糊粘上彩纸,纸面上勾描出各种动植物图案,写上吉祥的文字。灯的四角系上细韧的线,套在一截小竹竿上,以便吊挂或手提。农家都会制作好几盏这样的花灯,从正月十三“上灯夜”挂至正月十八夜后“落灯”,灯期长达五天。
元宵节的重头戏是在正月十四夜,孩子们吃过香香甜甜的“桨板汤果”或“芝麻猪油馅汤团”后,会手提纸灯遍照屋角、土灶、墙角,以及屋宇围裹中的弄、廊等阴暗的场所去驱赶害虫,嘴里大声吆喝:“嗄去,哒去,深山老虎嗒去!”再跟着大人们去田塍上烧枯草“驱蝗虫”,瞬时,一条条田塍干草燃烧,明晃晃的,犹如条条火龙,一阵微风吹过,火龙舞动,蔚为壮观。
随后,大家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到晒场上,看村里的高手“甩火流星”。“火流星”是用一根既韧又软的绳索两头系两只食碗大、盛着熊熊燃烧木炭的钢丝篮,在甩舞中火篮化成一道道赤红的光圈,表演者在一片喝彩声中将“火流星”甩舞得呼呼作响,一道道光圈绕场滚动。看得兴起的观众拿瓢舀水泼向火圈,但泼过去的水一近火圈便四处迸散,不能沾到甩舞者身上。
在正月十四夜,人们会自发地去“祭桥”,将香烛插在一截截年糕、大头菜块或萝卜上,点上火,同其他供品如年糕、馒头、糕饼、糖果、水果等,一并供奉在桥面上,祈求新年里平安吉祥。据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