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春节,城市交通过了把顺畅的瘾,可正常工作一开始,忙碌、拥堵又回来了。
拥堵,是城市繁华派生出的让人头痛的问题,治堵,也成了年度热词。
用浙江大学交通工程研究所教授王殿海的话说,“杭州的交通拥堵在全国也是排得上号的,但这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必然过程,关键看你这个城市今后怎么走?”
今年市“两会”上,市长邵占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全面实施主城区交通拥堵综合治理工程”放在了今年十件实事的首位,提出将抓好公共交通建设,新辟公交线路,进一步提升“公共自行车”服务水平,推进快速路网建设,加快停车场库建设,着力抓好交通管理等。
昨天下午,市委办公厅、政研室“民生保障”课题组和市委党刊《杭州》杂志社联合举行第七期西子“我们”论坛,党政界、知识界、行业界等代表,围绕“治理交通拥堵、打造品质交通”,献计献策。
香港的公交专用道 是由流量决定的
“为什么公交优先,怎么优先,这已完全没有讨论的必要,关键是看落实。”杭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道路秩序处处长孔万锋说。
要让市民坐公交,首先要让公交快起来。
杭州市公交集团副总经理卢智宏,2009年6月在香港运输署挂职,对香港的公交系统印象深刻:香港的公共交通车辆占全港车辆的6%,却占有70%的道路资源;
在高峰时段,公交车每小时能行驶20公里,私家车速度只在10到12公里,在香港,有90%的人出行愿意选择公交车。
香港有三条路很有名,一条是“公交专用道”,它不是固定的,而是由流量决定的。
当交通指挥中心检测到流量饱和时,会马上开启某条道路让公交车先行,各家广播电台也会配合着“狂轰滥炸”,呼吁私家车主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前;
第二条很有名的路是“人行道”,香港的人行道都是“上天入地”的,行人只能过地下通道或者人行天桥,人和车子绝对分开,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他们的路很小,车子却能开得很快。
第三条路叫“单车径”,新界就有,这和我们所说的自行车道是一个概念。杭州现在很多停车泊位抢占了非机动车道路,骑车人没办法只有和汽车抢道,除了危险,其实也阻碍了交通。
公交线路设置 采用“郊区追溯法”
香港在公交线路的设置上也很有讲究,采用的是“郊区追溯法”。用杭州打个比方,丁桥区块居住区较多,相关部门就会对某个集中居住区进行私家车流量测试,算算多少辆车是去同一个方向的,如果1000辆车中有200辆是去滨江的,就会设置相应的线路,尽量取代掉这200辆私家车。
说到杭州公交线路的设置,杭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巡视员郭泰鸿有个建议:化繁为简。
“我们现在的公交线路几百条,其实不少是重复的,没有必要。公交可以按照南北、东西向设线,乘客换乘一次,差不多就可以到达目的地。”
8点多到9点多上班 都不算迟到
卢智宏在香港运输署挂职期间,还学到一招缓解拥堵的好经验——错时上下班。
“刚去报到,问工作人员,几点钟上班啊?竟然没人回答得上来。”他对此很诧异。
后来,处长跟他详细解释,从8点多到9点多都可以上班,都不算迟到。如果你8:30上班,下午就5:30下班;如果9:00上班,下午就6:00下班,以此类推。
卢智宏很好奇,问处长,如果大家都选择9点上班怎么办?这不是不能起到缓解交通作用吗?
“不可能。”处长笑着指了指办公室里年纪稍长的一位女士:“你看林姐就不会9点上班,她孩子早上要上学,下午要早点回家做饭。”
性别不同,年龄结构不一样,需求也会不一样,这样的错时上下班很有效。
卢智宏说,其实运输署也经常开会,但一般都安排在9:30早高峰过后;而且约定俗成第一个到办公室的人要负责一些窗口工作,比如接待啊、解答啊。
“我们也可以试着推广错时上下班制度,虽然公务员在整个早高峰出行中的所占比例并不高,但政府的理念会影响到企业、社会团体,这个作用不容小觑。”卢智宏建议。 路串联起来 车子能更好动起来
杭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道路秩序处处长孔万锋,带来了一串数据:
整个“十一五”期间,杭州的车辆每年以15%至20%的比例增长,考取驾驶证的市民以20%至25%的数量增长;
2010年底,杭州市机动车保有量183.25万辆,增幅超过16%,其中,主城区为69.15万辆,增幅超过25%。
到今年底,预计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将超过200万辆,市区将达到80万辆。
但整个“十一五”期间,杭州市区的道路也就建了310公里,3万个公共泊位,要面对市区近70万辆车子的停车问题。
要破解这道永远也画不上等号的数学题,郭泰鸿建议,首先要打通断头路。
比如:香积寺路西面要和丽水路相接,紫荆花路北跨余杭塘路,潮王路东接石桥路;体育场路东接新塘路乃至杭海路,凤起路向西通过隧道接曙光路,德胜路向西延伸到留下,成为真正的东西大道。
只有把路串联起来,车子才能动起来,循环起来。
增加出租车数量
郭泰鸿还提了个建议,增加出租车数量。
他用一组数据证明观点:2009年,出租车实载率为68.3%,2010年为70%左右,每天的15:00至19:00,市中心实载率高达98%,也就是说,100辆车中就有98辆坐着乘客。
而在国际上,实载率在60%是最合理的,是乘客打车效率和司机收益的最佳临界点。
虽然近期杭州加了400辆出租车,达到了8466辆,但算下来实载率仍在65%左右,如果以城市人口600万人计算,我们还有不小的增加空间。
重视交通管理 重视科技运用
赵鸿鸣所在的中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有一块很重要的业务是开发智能交通。
智能交通对缓解交通拥堵有很大帮助,比如“绿波带系统”,通过对信号灯联网控制,根据道路车辆行驶速度和路口间距离,自动设置红绿灯信号灯点亮时间差,在某条路车流比较大时,可以设成一路绿灯,以加大通行速度,免得车子走走停停。根据测算,这能让机动车在同时段同路段的通行时间节约30%。
杭州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顾侃分析:现在大家往往把热情放在建设上,堵了就建,建了堵,再建,恶性循环,现在则越来越重视管理,并尝试着科技的最大化运用,这是很好的趋势。
路权面前,人人平等
杭州市文明办副主任史玉芳说,在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中,“文明交通”所占的分数比例将越来越高。
文明的创建者,包括司机、也包括行人。
郭泰鸿就提到几个很影响通行质量的不文明细节——违法停车、远光灯交会、实线变道、跨线行驶;还有一个是行人抢灯,绿灯还没亮起,就有人开始过人行道,严重影响了每个灯次的通行质量。
这个话题引起了王殿海的共鸣,“我们经常说‘礼让三分’,这是道德层面的要求;但从法律上来说,路权是人人平等的,只有依法走路、开车、停车,才会有好的秩序。” 医卫教育布局 都会影响交通
“治理交通拥堵,从来不是立竿见影的,大家要做好心理准备。
“交通和整个城市的规划、土地利用、房地产布局,都是密切相关的。这特别要求我们政府的方向不能一天一变,政策一摇摆,下面怎能做得好?”王殿海说。
对于这一点,赵鸿鸣深有体会,他是浙大中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早些时候,杭州的高新产业发展区块在文二、文三路,现在转移到了滨江、下沙,比如我们公司,从文教区搬到滨江后,近2000员工中仍有一半住在城西,这么多人每天出行有多困难,可想而知。
“当然,有人会说,为什么不住到滨江去?和配套完善的市区相比,滨江还是跟不上,孩子上学、老人看病、超市购物,都是很现实的问题。所以在城市规划中,医卫教育都应该提早考虑进去,它们都会影响到交通。”据都市快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