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2月20日讯
据《今日早报》报道 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上海越剧院名誉院长袁雪芬于昨天下午2时在沪病逝,享年89岁。
袁雪芬的家位于淮海路一个幽静小区内,家中的灵堂设在客厅,灵堂上所用画像是1975年时,一位广州画家为袁雪芬绘制的油画,画像下方则摆放着她多年的奖杯。采访期间,不时有亲友上门吊唁,客厅内摆满了弟子和亲友献上的百合花束。
大儿子郑海芽:她带着病痛完成著作
当今袁派领军人物方亚芬是袁雪芬的弟子。回忆起老师离去时的场景,方亚芬几度哽咽,在她的眼中,老师就是“靠山”。
方亚芬说,下午两点多,她赶到时,老师还在抢救。在得知抢救无效后,他们趁着老师体温还在,帮其擦身、换衣服,随后着手为老师料理后事。
方亚芬说,袁老师离开前的一段时间,总觉得自己身体不好,每每遇到学生,都会问问大家的近况,然后告诉学生们,“以后要靠你们了”。谈及老师的心愿,方亚芬回忆道,医生曾3次宣告老师病危,她都一次次挺了过来,“老师一直认为,自己多赚了50年的寿命,现在著作都已经出版,自己也已了无遗憾了”。
袁雪芬的大儿子郑海芽告诉记者,母亲离开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卧床休养,但每当有人来与她探讨院里、工作的事情,母亲总会强打起精神。虽然身患重病,母亲还是很关心越剧、文艺的发展方向。
郑海芽称,大概在八九年前,母亲得知自己患了绝症骨髓瘤,为了抓紧时间总结理论和完成作品,她放弃化疗,常常带着病痛工作。郑海芽哽咽着说,母亲这一生度过了多次病痛关口,骨髓瘤、肺结核、心脏病、胃出血等,但她从不曾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越剧界后辈:她一直是越剧改革家
昨晚,越剧王子赵志刚的电话一直忙音,一直到晚上11点35分,他的声音有点疲惫, “袁老师和尹桂芳都是我的恩师,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没有她,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
袁雪芬1973年把赵志刚招进了上海越剧院,后来又看中了赵志刚的折子戏《何文秀》,推荐给各位艺术家,于是赵志刚就排了人生第一台大戏,也是他的成名作——《何文秀》。
“袁老师30多岁得过肺结核,差点就没命了,所以她一直认为自己活着就是赚到了”,赵志刚说,袁雪芬一直很乐观,对人也很好。
同样是改革派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茅威涛一直认为,自己精神上还是师从袁雪芬的,“因为袁老师一直支持越剧改革,我的越剧《孔乙己》,她一直很支持。”茅威涛一直记得袁雪芬说过的一句话,越剧表演依托于昆曲和话剧两个奶妈,随之形成自己的独特形态,既非传统戏曲的一桌两椅,又不像话剧那样完全呈现其现实主义的表演手法。
浙江越剧团演员李沛捷是袁雪芬的学生,“老师一直跟我说,袁派的演员不要局限在本流派中,要广泛吸收、大胆创造,她还说,‘因为我离得远,教你最少,很抱歉’。”
在著名编剧余青峰眼中,袁雪芬的去世,是越剧一个时代的终结。余青峰1994年还在上戏读书时就认识袁雪芬。当时,上海越剧院找余青峰改编一个戏,袁雪芬对他说了一句话,“小余,接下来看你的了”。“当时,袁老师看我写的《赵氏孤儿》时,刚开始她也有点质疑,越剧能不能驾驭这种阳刚的题材?看完后,她对我说,越剧要坚持不懈地改革。”在余青峰看来,袁雪芬一直是个改革家,这对他影响深远。
●记者印象
□本报记者 薛莹
记得那是2004年冬天,因为《一代风华·大型越剧演唱会》要在杭州剧院上演,我特地去上海拜访了袁雪芬老师。她的家在一条幽静的弄堂里。老人穿了一身藏青色布衣,亲自下楼来迎我们。
客厅是老式的样式,有着落地的玻璃窗和一个宽敞的阳台,房间很整洁也很简单,浅色的沙发,素色的桌椅,连飘着的窗帘也是最简单的白色。
像她这样的老艺术家,这一辈子应该有很多荣誉,但是在她家里,记者没有见到任何的奖状和奖杯,只有墙上挂着的一幅她祥林嫂扮相的油画,才隐隐透露出主人曾经的辉煌。这让记者产生一种错觉,眼前的这个老人并不是曾经红遍中国的越剧名伶,只是一个普通的长辈,淡淡地聊着家常。
“因为家里穷,我11岁就去学越剧。戏子是当时最下等的工作。”
“16岁到了上海,我成了头牌,只要是我的戏,都满座,送来的花篮经常把场子塞满。但是再红的头牌也是低人一等的,那些掌声和鲜花后面都是泪水。只要我愿意,大可以跟别的戏子一般,去给那些富人或者军阀唱堂会,过着贵夫人般的生活,但是我给自己立下规矩,不唱堂会。”
“当时的我一心只想完成越剧改革——改革越剧的内容,不再只唱才子佳人;改革越剧的环境,让戏子受到尊重。”
当时坐在记者面前的这位素雅的老人,满脸沧桑,拿起杯子喝茶时,手都会有些微微颤动,但是那透过眼镜射出来的眼神,仍是不容人置疑的坚定。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过程中,她的腰杆一直都是笔直的,没有一丝的弯曲。
“我是个很硬的人。”袁雪芬一直跟记者强调。在“越剧十姐妹”中,她是经历最坎坷的一个,即使是在红极一时的时候。
一个多小时的采访结束时,记者起身告别,袁雪芬执意要下楼送行。走到门口,她突然问了一句,“你们知道嵊县吗?那是我的故乡,我已经很久没回去了,都不认识了。帮我跟家乡人问个好,总有一天我会回家。”
很多接触过袁雪芬的人,都用玉兰花来形容她,因为淡然,坚定。
袁先生,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