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2月23日讯
昨天上午6时,赵丰玉注射完第九针动员剂后,便静静等待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开始。从2003年抽取血液样本加入中华骨髓库,到去年10月得知初配成功,再到经历高分辨配对和前4天注射动员剂的准备,赵丰玉等待这一天8年了。
采集现场挤满志愿者
上午7时45分,河南省肿瘤医院6楼干细胞采集室内,身穿短袖的赵丰玉正在上网,这次他要现场微博记录捐献全过程。而采集用的血液细胞分离机被推进病房,做着采集前的预热准备。医生一边把各种导管一一接上,一边催着赵丰玉躺上床休息。“多动动让细胞也活跃起来。”赵丰玉上了床,还不忘“指挥”同事继续“织围脖”,他要完整记录这3个多小时“生命历程”。
“有点疼。”上午8时25分,当比一般针头粗上好几倍的针头插入了赵丰玉右手肘正中时,赵丰玉轻轻吐出了这么一句话。很快,他左手腕处也插上了导管,双手不能动弹。等分离机启动后,赵丰玉体内的血液缓缓染红了右手的导管,流进分离机,分离出血液中的造血干细胞后,血液又通过另一只手输回他的体内。
据了解,人身体内的血液一般占全身体重的6%—8%,赵丰玉的体重为60公斤,其体内含有三四千毫升的血液,根据他的体重,分离机设定血液循环量为1万毫升。也就是说,赵丰玉需要全身血液体外循环2遍多,从中提取55毫升的造血干细胞。
不大的病房内,挤满了前来关心赵丰玉的朋友、同行以及志愿者们。伴随着分离机飞快运转的声音,大家耐心地注视着机器上缓慢递增的数字:21……45……69……每一次变化,都深深牵动着大家的心。
母亲意外找到病房看望儿子
在赵丰玉插导管期间,有个人一直贴在门上的玻璃不停往里瞧。“妈,你怎么来了。”当病房门打开,赵丰玉有些吃惊地发现,眼前的那个人正是他的母亲武金玲。见儿子双手都插着导管,不能动弹,老人家的眼里忍不住泛起了泪光。
“没事的,不用担心。”“血是要重新输回去的,对身体没影响。”“这可是救人,是好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安慰起老太太。
“这一折腾,到时候吃点啥补补?”武金玲坐在儿子旁边,关心地问。
“正常吃喝就成,太补了反而容易胖。”听完郑州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介绍,老太太的神情轻松了许多。
其实,武金玲只知道儿子所住的医院,并不清楚具体病房位置,今年64岁的她,是自己一间间找过来。儿子要捐献干细胞的事情,一直是瞒着她的,直到武金玲自己看到报纸上的报道。“当时就给他打电话了,连打了两个他都没接。”老太太有些埋怨。
“捐献前一天,我来宾馆看他,怎么问他都不跟我说时间、地点,坚持不让我过来。”老太太说,自己实在放心不下,一夜没睡好,昨天上午6点多就出门,辗转换了2趟公交车,上午8时多才来到赵丰玉所住的宾馆。敲门,没人,老人家寻思着儿子应该去了医院。
“实在放心不下,就算呆家里也坐不住。”赵丰玉是家里的长子,老太太说,虽然自己还不清楚捐献具体是怎么样的,但是儿子救人是好事,自己打心眼里支持他。
微博直播采集全过程
“现在还有2000的流量,时间一点一滴地在流逝,报社的同事和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也开始做后续出发的准备。”
……
一条条微博,串起3小时多的捐献全过程。昨日,赵丰玉的病房内一角,俨然成了办公点——两台电脑,两名同事,时时播报,与网友分享捐献整个过程。赵丰玉说,以自己为样本,为大家揭开捐献骨髓过程的面纱,带动更多有善缘的人成为志愿者,以帮助更多的人。
时间在持续变化的数字中流逝。因为双手放着不能动,赵丰玉只能偶尔动动腿部,来缓解身体紧绷带来的酸痛。“不疼不疼,没事儿。”每当有人问起他的感受,赵丰玉都吐出这几个字,他问的最多的就是,“数字到哪里了?”
中午11时35分,分离机上的血液循环数字达到1万,55毫升造血干细胞顺利采集完成。医生从分离机里把采集袋小心翼翼地拿出来,暗红色的血液,平铺放置,浅浅地盖住了整个采集袋,透露出生命的希望,显得如此珍贵。“这就是采集到的干细胞,捐献很成功。”医生的话,让赵丰玉悬着的心放下了。
剩余的血液要再通过输入管输回到赵丰玉的身体内。十分钟后,医生拔下针头,在赵丰玉左手的手腕处留下一枚留置针。医生说,如果小陈需要的骨髓量不够,需要再采集第二回。赵丰玉轻轻活动了一会儿双手,打趣地说,一点事儿也没有,不过希望能够一次性完成,这样小陈就能早点康复了。
此时,千里之外的温州患者小陈已经完全清除了体内自身原有的干细胞,就等着这边的造血干细胞送过去输入了。
两记者千里护送
细心的赵丰玉提前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这也算一种鼓励和支持吧,祝他早日康复。”这是赵丰玉亲手写给小陈的一封信,开篇第一句话写着:“相隔千里,是缘份,让我们有了关联。素未谋面,但感觉,你就是我的兄弟。”
出发前,医生拿出了运送造血干细胞专用的储运箱,放进冰排冰块,随后用治疗毛巾垫在上面,小心翼翼地把采集袋放入保温箱内,随之一起放入的还有装有5毫升捐献者血液的小试管,再小心地铺上一层治疗毛巾。医生说,小试管的血液主要是为了让患者所在医院进行化验,以便确定以后患者体内生长出的细胞是否与赵丰玉一致。
昨天下午1时,“生命之旅”即将起程。因为郑州昨日直飞温州的唯一班次在上午10时多,可当时赵丰玉还在采集造血干细胞,要快速送达,只能转机。河南省红十字会做出了一个最短的路线规划——先飞上海,再转机飞往温州。
带着赵丰玉饱含浓浓的爱心,我们马不停蹄地赶往机场。作为护送“生命火种”的志愿者,《大河报》跑卫生线的记者李晓敏已经是第二次扮演这个角色了,她和温州有着不解之缘,因为第一次也是她护送郑州保安杨磊的造血干细胞,输入到温州小孩的体内。
“第一次内心真的很忐忑,就怕遇上什么事儿。”虽然是轻车熟路,但李晓敏依然不敢掉以轻心,特地提前了好几个小时出发去机场。护送造血干细胞要很小心,特别是过安检的时候,造血干细胞绝对不能从安检门通过,否则x射线会对细胞造成破坏。机场安检人员轻轻打开保温箱,快速查看后,随后放行。护送的过程中,李晓敏对储运箱寸步不离,即使上厕所,她也是随身携带。
下午5时30分,飞机抵达上海浦东机场,正当一切进行顺利的时候,我们接到郑州打来的电话,根据采集检验结果比对分析,赵丰玉采集的造血干细胞还达不到小陈体内所需的量,还要进行第二次采集。
而原定晚上7时35分上海飞往温州的飞机,临飞前5分钟都没有进行登机的迹象。“不会晚点吧?那该怎么办?”我们不时去询问航班信息,在不安和焦急中等待着。因为造血干细胞必须尽快输入患者体内,等待的时间越长,效果就越差。
晚上8时10分,飞机终于飞出上海,带着“生命火种”冲向温州。
造血干细胞连夜输入小陈体内
晚上9时20分,到达温州永强机场,李晓敏长长舒了一口气:“总算不负所托,顺利完成任务!”
“就盼着你们来了!这么千里迢迢送过来,真的很感谢。”在机场,迎接我们的是温医附一院的医生。护血车一路飞驰,晚上10点10分,到达温医附一院。
在这场生命接力的另一头,今年26岁的永嘉小伙小陈在等候着新生的希望。记者在温医附一院血液科的无菌骨髓移植病房内见到了小陈。上个星期起,小陈就住进了这个病房,为移植手术做准备。手术前,小陈吃了三个大芋头和一碗粉丝。小陈的父亲开心地比划着。
亲友中,小陈81岁高龄的外婆说:“我睡不着,我想看到外孙好起来。”在等待骨髓的漫长时间里,小陈的母亲潘女士最坐立不安,在病房门口来回踱步。因为这一刻,她盼了太久太久了。
小陈的母亲潘女士泛红了眼眶,“那位好心人真的是我们一家的大恩人,他救了我儿子的命。康复之后,小陈一定要当面谢谢他。”
由于飞机晚点,等待中的小陈向家人提出,想为好心的赵大哥写封感谢信,但医生表示,纸和笔无法带进无菌病房。小陈最后借助短信,将感谢信发给了记者,希望我们帮他代为转交给赵大哥。
晚上10点20分,医生从储运箱里,小心地拿出赵丰玉捐献的那袋造血干细胞,第一滴“生命之水”静静地输进了小陈体内。
昨晚11时30分,小陈顺利地完成了首次骨髓移植,55毫升造血干细胞全部通过静脉注射,顺利流进了小陈体内。医生介绍,移植顺利,小陈目前的身体状况良好。今天中午,医院还将赵丰玉第二次捐的造血干细胞输入小陈体内。
一般骨髓移植后,患者平安度过一年,才可以认为移植手术成功。
据温州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