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2月23日讯
为破解宁波市小企业和“三农”等经济主体“融资难”问题,2009年9月,宁波保险业与银行业通力协作,推出了全国首创的城乡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探索出了一条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银保深度合作的新路子。在一年多的时间,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顺利开展,在破解小企业和“三农”经济实体融资难的问题上给出了独具特色的“宁波解法”。
小贷保证保险,为小企业和“三农”给力
城乡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简称小贷保证保险)这一金融创新产品主要支持宁波市的初创期小企业、农业种植养殖大户和城乡创业者,其中小企业单户贷款金额不超过100万元,农业种植养殖大户单户贷款金额不超过30万元,城乡创业者单户贷款金额不超过10万元。申请人可像一般贷款申办流程一样,直接向试点商业银行提交相关贷款(投保)资料申办。
小贷保证保险通过引入保险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借款人提供保证保险的方式,使借款人即使在无抵押、无担保的情况下,也能够以比较合理的成本从银行获得小额贷款。
在获得小贷保证保险贷款支持的企业、个人中,既有因资金紧张导致生产陷入停顿的民营企业,也有需要补充资金加大研发投入、扩大再生产的外资企业,同时还有急需资金购买冬麦种苗的农业种植大户。宁波威瑞泰公司是一家高科技企业,与沙特国家石油公司谈妥了合作意向,准备扩大再生产,但由于企业厂房是租赁的,无法用于抵押。通过小贷保证保险贷款100万元后,企业得以顺利运行,有力支持了企业实现“走出去”的梦想。慈溪农业种植大户罗某经营着冬小麦种植基地,一直想扩大再生产,但苦于缺少资金。后来,他通过小贷保证保险贷款30万元,解决了购买麦苗的燃眉之急。
截至2011年1月末,小贷保证保险共签单673笔,实现保费收入1580.42万元,贷款金额达到5.882亿元。通过小贷保证保险机制发放的全部673笔贷款中,初创型小企业占比98.15%;农业种植养殖户占比1.17%;城乡创业者占比0.67%。
稳步推进,运行机制逐步完善
“这项业务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地防范和控制好风险,”宁波市政府金融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此宁波在开展这项业务试点之时,设置了五道风险防线,从控制贷款额度和规模、银保风险共担、贷款风险叫停机制、借款人失信惩戒机制、欠款追讨机制等方面层层扎牢“篱笆”,将风险约束在可控范围内。此外,相关部门还建立银保联合监管机制,明确保险机构和商业银行应具备的条件、开办流程、各方职责以及建立数据和信息共享机制、潜在风险预警机制。
目前,小贷保证保险业务整体运行平稳,共拒保有风险的业务62笔。发生损失报告1笔,保险金额100万元,初步估损74万元,银行已通过司法途径向借款人提起诉讼。
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该项业务的流程服务也得到优化。避免浪费时间和人力,缩短审批时间,确保收到客户投保申请资料后,3个工作日内完成现场调查、业务访谈以及出单等相关承保工作。
小贷保证保险试点历经一年多的市场检验,已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得到了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同时,这项金融创新已经在国内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日前来甬调研时对此予以了高度肯定,北京、江苏等地的金融保险机构及政府相关部门纷纷来宁波交流经验。
目前,承办此项业务的银行已由最初的四家扩展到了八家。业务区域由原先的市区逐步向中小企业比较集中的余姚、慈溪、象山等外围县(市)区推广,基本覆盖了宁波市各区(县)市。
做大做强,发展前景可期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宁波市共有中小企业13万家,由于担保、抵押及信用等级等原因,在银行有贷款记录的还不到3万家,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尚没有根本解决。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市场,小贷保证保险大有可为。
小贷保证保险作为一个刚满周岁的新生事物,在经历了市场的洗礼后,显示出勃勃的生机。不仅为城乡创业者带来了福音,而且也给银行经营转型升级增添了动力,为保险公司开辟了新的业务空间,为银行保险之间更深更广的合作创新树立了成功的范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那么,如何使小贷保证保险能进一步做大做强呢?市金融办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业务运行一年之际,市金融办组织有关单位作了专项调研,对小贷保险业务的改进完善提出了意见,并以市政府办公厅通知正式下发。各试点金融机构按照深化小贷保险产品创新和服务要求,从提高业务竞争力、完善服务渠道和方式、加强品牌锻造和宣传等方面着手努力,改进产品提升服务。一是扩大保额,满足市场需求。2011年将调整单笔小贷保险金额,初创期小企业最高保险金额增至300万元,城乡创业者(个体工商户)最高保额为100万元,农业种植养殖大户最高保险金额50万元;二是将对小贷保险实行差异化费率,费率浮动依据借款人资信情况、贷款金额、贷款期限、区域融资定价因素、附加担保因素等综合考量;三是加快小贷业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业务的流转效率和审批时限,在慈溪、余姚、宁海、象山四地的人保机构设置小贷业务分部,以提高业务处理效率。
据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