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不按喇叭,遛狗自清粪便,邻居见面主动问好……
杭州大型社区第一份业主公约
全文没有一个“禁止”
买房前请先认同良渚文化村的《村民公约》
“在小镇公共场所,我们放低谈话音量;我们在乘车,购物时依次排队,尊老爱幼;小镇内出行,我们倡导使用自行车、电动车或循环巴士等;不带宠物进入室内公共场所,为具有攻击性的宠物戴上口罩……”
这样的文字,读起来朴实,又有一点理想主义的色彩。这是良渚文化村昨天刚刚正式发布的《村民公约》的内容,也是杭州大型社区第一份业主自律互助“公约”。
对于良渚文化村的业主们来说,《村民公约》是他们通往理想中“小镇生活”的一大步。对于越来越受关注的社区生活,也有借鉴意义。
“理想小镇”生活
催生业主公约
在一个居住社区里,有人爱安静,有人爱热闹,生活理念和生活习惯,必然会有冲突,邻里之间怎么和谐相处,一直是个难题。
和其他小区一样,良渚文化村的业主论坛上,也会有业主发帖批评一些不文明行为,如汽车乱按喇叭、车辆行驶速度过快、邻居装修吵闹等等。
同时,一种“小镇生活”的理想,也在业主们的言行中初见端倪。陌生的邻居们见面主动问好,每天上班高峰时的业主班车,从来都排着有序的队伍,还有人在业主论坛上勾勒着“慢生活的优雅小镇”的蓝图……
也正因此,2008年时,就有部分业主就向开发商提出了一个建议:在良渚文化村制定一部开发商、业主以及物业都认可的,大家可以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这个建议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3653户业主
参与了公约的制定
去年,良渚文化村决定制定《村民公约》。这样的想法,也成为开发商和业主们的共识。大家开始讨论,公约需要什么样的内容。
几次磨合后,《村民公约》的内容,确定为大家普遍尊崇,且能够以小见大,实施起来不会有难度的具体行为规范。
之后,公约的制定团队听取了很多业主的建议,并罗列了50条基本条款。几经讨论,最终定下32条草案,向业主公开征询。
去年9月,《村民公约》开始征询意见,一共有3931户业主参与了征询,最终回收到的征询函有3653份。
很多业主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有的业主不赞同“在小镇内将车辆防盗装置调整到静音状态”,理由是不安全;有的业主认为“当邻居因房屋维修请求您的配合时请无条件的予以支持和帮助”中应该删掉“无条件”;有的觉得还应该加上“公共绿地不能私自种蔬菜”……
公约全文没有一个“禁止”
昨天下午,《村民公约》发布仪式的现场,来了800多位良渚文化村的业主,这一天俨然成了村里的一个大节日。
绝大多数的业主,都是步行或者骑着村里公共自行车来的。发布仪式上的小节目,也都是业主们自排自演的。《村民公约》中的许多约定,已经被业主们践行着了。
不同于法律意义上的《业主公约》,良渚文化村的《村民公约》中,没有一个“禁止”、“不得”、“必须”、“应该”这样生硬的约束性文字,而是以“我们”为出发点,用“乐于”、“ 倡导”、“提倡”这样的字眼,构成了这份公约。
“在最初接到开发商给我们寄来的32条《村民公约》征询稿里,里面还有‘各种车辆进入小镇禁按喇叭’、‘乘车、购物须依次排队’这样的文字,读起来有一种强制性。”一位业主告诉记者,“这份正式的26条公约,才真正表达了村民们之间的一种约定、一份承诺,大家才更乐意主动地以公约来提醒约束自己,给自己创造一个和谐的社区环境。”
业主建议买房前先要认同公约
仔细研究《村民公约》,许多情况,每个小区都会遇到,也是经常会引发邻里之间矛盾的问题,有些约定就显得很有意思,许多小区也可以尝试借鉴一二。
比如说,小孩子玩闹时发生争吵,公约就约定,家长首先教导自家孩子;车子多了,车和人之间就会有矛盾,公约就约定,开车进入小镇不按喇叭,开车窗时将音响声音调低,停车后尽量将车辆防盗装置调整到静音状态,小镇内慢速行车,不开远光灯,主动礼让行人。
还有些约定很低碳,比如在小镇公共餐饮场所就餐,提倡自备打包餐盒;购物买菜,使用环保袋或竹篮。
有些约定倡导邻里互助,邻居长时间不在家时,帮助照看,拾获楼上邻居晾晒时飘落的衣物,妥善保管及时送还。
这些约定,做到其中的任何一条,其实都不难,难的是做到每一条。有人建议,今后,《村民公约》可以放在售楼中心,建议买房者认同里面的条款之后,再考虑买房,一起来维护整个小镇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