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02日讯
假期一过,22岁的周洋就马不停蹄地从河南周口赶回千里之外的舟山,他要回朱家尖排练演出,练的是“印象·普陀”,指导他的是以前想都不敢的张艺谋团队。
去年5月,原本应该是周口科技大学大二学生的周洋,为了舞台表演的梦想,为了这片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海,保留了学籍,成为了“印象·普陀”200多位演员中最早一批成员。他笑着说,这或许是人生至今最给力的一次选择。
1月1日到15日15场“印象·普陀”卖出了23458张票。而今年已经30万张门票预售出去了。海洋、旅游、文化,三个元素的融合,正在成为浙江探索海洋旅游的发力点。
根据《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未来浙江将以滨海城市为依托,重点建设普陀山—朱家尖—桃花岛、宁波滨海—定海—岱山连岛、嵊泗—洋山—东海大桥等旅游板块。
在“印象·普陀”等旅游文化大戏开唱的同时,未来还将开发邮轮、游艇、垂钓、探险等高端产品,培育引进国际知名酒店连锁管理集团、旅游代理商和旅游咨询集成商,建成我国知名的海洋文化和休闲旅游目的地。
A》》》踩着新年钟声“印象·普陀”来了
2010年的最后一天,大型实景演出“印象·普陀”,踩着跨年的钟点在舟山上演。这一天,北风凛冽,却高朋满座,首演式那天来的媒体阵容巨大,舟山还从来没因为一场文化演出引来如此多的名人大腕。
跟周洋一样,做出人生又一次重要转变的汤佩军,现在是普陀印象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他此前的身份是普陀区旅游局副局长。
“这对百姓和游客来说是对普陀佛教文化和海洋民俗文化的一次再认识,对我们来说,就是对海洋旅游经济产业的一次全新尝试和思索。”普陀区副区长王旭光和汤佩军的观点不谋而合,现在他们对眼前这片海的文化和旅游经济多了一份理解。
普陀区文广局边上并不铺张的几间办公室,是汤佩军和“印象·普陀”运营团队的办公场所。
汤佩军的办公桌上,摆着一份气象信息,详细到方方面面。电话里,他正在询问演员返程的情况,语气焦急但充满了关切。
从朝九晚五的公务员到管理几百人的旅游文化演出团队,这样的转型让汤佩军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感动”:陪着200多位演员和导演团队,在各种恶劣天气下一遍遍重复排练,有时候甚至到凌晨一、两点钟;通宵商量修改剧本,研究管理、营销,一天只睡几个钟头;看着观众披着雨衣,给台上的演员鼓掌;从演出中重温他从小就熟知的观音、大海……3月1日,这200多号演员开始为全国游客上演“印象·普陀”。
“有不少人等着看呢。”他翻出的一份报表,是1月1日到1月15日15场演出的票务统计,一共卖了23458张票。以剧场满座2010个座位算,15场演出的平均上座率接近八成。他笑着说,这个数字导演团队也很满意,在舟山的旅游淡季,天气情况不佳的情况下,有那么多不惧寒风苦雨的“粉丝”,他又感动了。
B》》》 30万张门票预售,全国游客眼中新普陀
最让汤佩军自豪和兴奋的,还是一份与“后世博旅行社资源采购全国大联盟”在去年年底签订的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规定,这个几乎囊括了全国各省市最知名旅行社的联盟,将每年预购“印象·普陀”30万张演出门票,看演出的游客同时还将享受到舟山其他旅游产品组合的优惠。而且,这纸约定,一签三年。
30万张门票是什么概念呢?普陀区副区长王旭光帮记者算了算,假设以全年演出300场计算,每场坐满2010个位置,就是60万张门票,30万张相当于占了一半,预订量很大。
汤佩军还在思考今年旅游旺季的加演计划,一天演两场还不一定能满足观看需求,他还在盘算把边上的停车场从目前能停20多辆大巴、80多辆小车,扩建成能停50多辆大巴、200多辆小车。他告诉记者,未来还要办一所艺术学校,当地招生培养演员团队;北京印象公司还想在周边投资度假休闲项目,整合周边的一些旅游资源。
当初有人提出疑问,“印象”系列几乎都是由国资控股,为何普陀国资在“印象·普陀”中仅持股30%,另外70%的股权由张艺谋团队持有?
“很早以前来普陀的游客有句玩笑话:‘白天看庙、晚上睡觉’。这里旅游资源很丰富,旅游产业发展很快,但提供游客的娱玩项目还不是很丰富,特别是晚上的活动较少。”王旭光说,普陀一直在思考,是否可以做一台融旅游、文化、宗教的精品大戏,来满足游客的娱乐需要。后来,文化旅游部门主动对接了张艺谋的印象系列团队来做这台戏,而且北京印象公司也非常看好这个地方和这台戏。
“其实,演出能赚多少钱只是其中一个环节,就好比这30万张票的预售,背后的综合效应大得惊人。”大气的普陀人心里自有一把算盘,大批的游客来看演出,要坐车、要坐飞机、要坐船游玩,还有这30万人次游客创造的传播效应,“这是个大产业,而且链条很长,涉及面很广。”
C》》》从渔民到老板,渔家乐新憧憬
朱家尖岛上居民张飞英的家,在乌石塘景区的边上,站在小坡地上能直接望到海。她曾经是个地地道道的渔民,有些消瘦。
不过,今年36岁的张飞英,从2008年开始已经是一家渔夫客栈的老板娘,家里靠海的三层小楼如今是周边大批“渔家乐”和家庭宾馆中经营得最有声有色的一家。
走进她家的客栈,蓑笠、渔具、贝壳标本……满墙都是与海有关的布置,墙上还留满了全国各地游客留下的足迹、心情和祝福。每年“五一”开始,她最忙碌的时节就来了。而7月到10月,她家的客栈没有提前预约,根本住不进来。原本务渔的张飞英,去年客栈生意营业收入50多万元。她说,以前没想过,今后却更敢想了。
“大桥通了,我们家客栈火了;‘印象·普陀’开演了,我叔叔在旁边又盖了座房子一起开客栈,听说还有更好的政策要批下来了,好日子还在后头呢。”张飞英的客栈,离“印象·普陀”的演出地点,只有不到十分钟车程。
从渔民到老板娘,大海给张飞英们带来的变化,正每时每刻上演着,精彩程度绝不亚于边上的“印象普陀”。
嗅到商机的还有更多涌动的民间资本,根据普陀区旅游局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该区全年在建的重点旅游项目15个,实际完成投资11亿元。相关负责人表示,高星级酒店、重点景区、旅游新型业态、旅游文化项目成为投资、建设的热点,其中大多数投资都来自民间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