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3月4日讯 从3月2日召开的全省安全生产工作会议获悉,2010年,浙江省坚持以预防为主、强化监管、落实责任为重点,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深化“三项行动”、“三项建设”,全省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指标连续七年实现“零增长”。
另外,2010年全省没有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这是近十年来所没有的。
这一成绩的取得,也标志着“十一五”时期浙江省安全生产各项规划目标的圆满完成。
据悉,“十一五”期间全省安全生产状况比“十五”时期明显好转。与2005年相比,2010年全省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了51.4%和24.6%。亿元GDP事故死亡率由0.61降到0.23,下降62.3%;工矿商贸十万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由3.48降到2.10,下降39.7%;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由10.02降到4.86,下降51.5%。下降幅度均超过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实现了全省安全生产状况的明显好转。
浙江正处在经济发展加速转型期、社会建设整体推进期、体制改革攻坚突破期,既充满着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安全生产的巨大压力。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加强社会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来抓。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监管、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社会监督”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
各级政府狠抓政府监督管理责任落实,建立了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分管负责人具体负责、其他负责人“一岗双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企业狠抓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健全安全生产制度,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改善安全生产环境,维护职工安全生产权益。以政府和企业主体为重点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我省相继出台了《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浙江省消防条例》等地方法规,在安全生产、道路交通、消防、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烟花爆竹等方面出台地方性法规和规章。逐步健全以安全生产法为基础具有浙江特点的安全生产法制体系。
全省扎实推进“隐患治理年”、“安全生产年”活动,大力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全省每年督办整治一批工矿企业重大安全隐患单位、一批重大火灾隐患单位,全面开展“三合一”场所、出租房火灾隐患综合整治,以打非治违为重点的安全专项整治不断深化。
全省各级安全生产主管部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送戏送电影下乡”、“安全生产千里行”等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安全生产,增强全民的安全意识,有力促进安全生产形势实现根本好转。
公安五大抓手构建和谐浙江平安路
全省公安机关在机动车驾驶人和公路里程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全省道路交通安全三项指数同比分别下降7.25%、5.41%和8.61%,道路交通事故连续6年实现“零增长”。
抓常态严管。公安交警部门加大对超速、超员、酒后驾驶、疲劳驾驶以及无证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去年依法查处交通违法行为1806起。
抓隐患整治。深入开展“平安畅通县(市、区)”活动,特别是加大对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整治力度,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和死亡人数得到了有效遏制。
抓基层基础。认真落实重点安全监管运输企业公布制度,督促落实企业交通安全主体责任。认真落实客车、校车、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外省籍机动车及其驾驶人“户籍化”管理措施。
抓科技支撑。全面推广安装高速公路、主要国省道干线超速监测系统以及监控系统、行车安全提示系统,健全完善由主线卡点拦截系统、卡点广场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可视化应急指挥系统等组成的全省道路监控智能化一体化防控体系,有效提高了管理科技含量。
抓宣传教育。组织开展了“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庆世博文明出行全省巡回宣传大型公益活动。深化安全知识“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进场所”工作,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更加良好的公共安全环境。
宁波四个强化打造世界一流安全港
宁波市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十一五”期间,全市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四项指标,分别下降52%、21%、41%和37%。
强化组织领导。五年来,该市坚持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平安宁波”建设的总体部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促进各项工作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同步总结、同步考核。基本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监管、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社会监督”的工作格局。
强化建章立制。五年来,宁波共出台安全生产地方性法律规范4个、政府规章5个、一般性政策规范92个,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政策法规体系。
强化基层基础。抓基层、抓基础,一直以来是宁波市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着力点。目前,覆盖该市的市、县、乡、村(企业)四级监管网络基本形成。率先在全国完成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普查、火灾隐患普查和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并建立了相关数据库和信息平台。
强化标本兼治。该市不断加大安全生产基础建设投入,“十一五”期间全市安全生产硬件方面投入超过30亿元,每年在培训、奖励、宣教等“软性”建设方面投入超过1亿元。五年来,全市近40万家生产经营单位隐患基本排摸一遍,整治各类隐患20余万处,打击各类非法生产、经营和建设行为万余起,确保了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舟山理念创新守护蓝色国土宁静海
舟山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切实抓紧、抓实、抓好,全市安全生产形势逐年稳定好转,安全生产“三项指标”连续六年保持“零增长”。
理念创新:市委、市政府把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落实情况纳入对县(区)、部门的考核内容,做到了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先落实、严督促。
严格执法:该市切实加大执法力度,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项检查。在船舶修造企业、石油储运行业、渔业生产安全等领域,持续组织开展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有力打击了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的行为。
主体责任:该市重点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帮助企业提高安全生产工作水平。对重点行业的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负责人进行专题轮流培训。实行“渔老大面对面教育”,对10万多名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素质。
机制创新:舟山市创新抓好无动力船舶防台工作,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和主体责任,对所有无动力船舶进行摸排登记,实行一船一策,落实专项应急预案,确保无动力船舶安全度汛;在全省率先开展标准化评定工作,为我省《船舶修造安全生产基本要求》地方标准的出台提供了样本,提高了海域和航行船舶的安全管理水平。
机场接轨国际开拓安全飞行蔚蓝天
2010年,杭州机场完成起降航班14.6万架次,旅客吞吐量1706.9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8.3万吨,迎来了通航第十个安全年。
安全文化。杭州机场总结过去安全工作经验,融合国际先进安全管理理念,提炼出了“规范行为、控制风险、持续安全”这一机场安全文化理念,引导员工从细节入手,把好每一个环节、关口,确保持续安全。
安全管理体系(SMS)。杭州机场在建设SMS过程中,通过理顺、完善和系统化,制定安全目标和安全政策,将组织结构、职责、工作程序和规定等要素进行整合,明确统一的管理模式。初步确立了“从事后到事前、从开环到闭环、从个人到组织、从局部到系统”的预防型安全管理机制。
风险管理。自2007年杭州机场迈入千万级世界繁忙机场以来,风险管理和安全审计在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风险管理工作,采取措施消除或是降低风险等级,员工防范意识大大提高。
构筑平台。杭州机场在国内机场率先成立了机场安全管理委员会,构建了机场安全问题的沟通交流和协调的平台。通过会议、走访、互动,圆满完成了奥运安保、国庆安保、世博保障等许多重要任务。
强化考核。机场在绩效考核上做文章,本着“关注过程、重视结果,量化细化、正向激励”的原则,实行人性化的管理,使安全绩效可测量、可评价,公平、公正、公开,实现了月度安全管理考核及年度安全目标责任制考核的常态化,推动了各单位和全体员工在安全工作上的主动性、规范性、延续性和执行力,真正实现了安全关口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