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3月11日讯 在我市科技领域,一大批优秀的女科技工作者,勤奋敬业、聪明睿智、热爱工作、勇于创新,积极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为鼓励先进、树立榜样,引导和激励广大女科技工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再立新功,市妇联、市科协、市社科联决定授予沈昊宇等5名同志首届“宁波市巾帼科技人才奖”,授予于桂芝等5名同志首届“宁波市巾帼科技人才奖提名奖”。
沈昊宇:探索环保的新奥秘
人物档案: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分院副院长,教授,主要从事新型功能材料、环境污染物检测和应用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已成功设计合成了多个系列纳米磁性复合材料,研制出烧结钕铁硼用全合成水基切削液,开发出光亮镀镍镀液中多种光亮剂研究与质量控制工艺等。
“汽车、电动车、计算机、喇叭……磁性材料在各个领域都有涉及,而且我们的研究成果能让环境更加绿色环保,市场前景很可观。”40岁的沈教授烫着一头漂亮的短卷发,戴着一副细框眼镜,举手投足都充满了知识女性的优雅气质。
沈教授是非常“较真”的人。这样的场景时有发生:面对论文审稿人提出的一个小问题,明知只要几句话就可以轻松应付过去,但她依然会去查资料、思考琢磨好几周,直到得出让自己满意的答案。
自2003年来宁波工作后,沈教授凭着这种“较真”精神,在新型功能材料研制方面成果不断。“我们走访磁性材料加工企业了解他们的难题,通过走产学研相结合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
去年是沈教授的丰收之年,她的多个系列纳米磁性复合材料、烧结钕铁硼用全合成水基切削液和光亮镀镍镀液中多种光亮剂研究与质量控制工艺,均获批成为国家授权专利。
“国内的相关加工企业若想通过欧盟等国际环保认证,都需要用到我的这些专利”。沈教授介绍说,“而且企业成本还可以因此节约70%以上。”粗略统计,她光这几项研究成果就能为企业创造利润上千万元。
“我们的研究对环境保护大有益处。”沈教授说道。她们研制的一种环保节能的纳米磁“章鱼”有像章鱼一样的“头”、“触手”和“吸盘”,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农药、三聚氰胺等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对保护水资源意义非凡。
“就像人需要用两条腿走路一样,对于我们来说,造福企业和保护环境的研究都很重要。”在沈教授的计划里,接下来她还要将理论细化、应用推广,让自己的研究成果更有竞争力。
竺亚斌:困难不能阻挡探索的脚步
人物档案:宁波大学医学院解剖与组胚学系主任、支部书记,研究员,亚洲地区青年女科学家奖生命科学领域二等奖,从事生物医学材料和组织工程领域的研究,自行研制了编程可控的电纺丝系统和操作技术,创立了用二元胺胺解交联剂固定接枝生物大分子以提高材料细胞相容性的方法,建立了从猪食道组织中提取原代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技术等。
宁波大学1号楼底层一个不起眼的铁门里,一个看上去有些简陋的实验室,见证了宁波大学医学院解剖与组胚学系主任、研究员竺亚斌充满梦想和激情的科研之旅。
两排简单的操作台,占据了这个基础实验室的大部分位置,操作台上摆放着显微镜等化学仪器和各种大小不一的试管、容器。一台由竺亚斌自行研制的电纺丝仪器算是实验室里最为先进的设备了。另外几间面积相仿的实验室,因为设备少而显得有点空旷。就在这样简陋的硬件条件下,竺亚斌在人工食道替代病变食道的研究道路上已经坚持了七八年。
如今,竺亚斌和她的团队在人工食道项目上的科研成果已经达到了国内领先,世界先进的水平,在国际国内的核心刊物上发表了论文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7项。2009年11月,因为在生命科学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竺亚斌获得了亚洲地区青年女科学家奖生命科学领域第二名的荣誉,成为在这个领域获奖的唯一中国女性。
人工食道研究是全球的冷门课题,可借鉴的文献资料很少,研究难度不是一般的大。选择这个在旁人看来艰苦而又困难重重的领域,竺亚斌的初衷却非常简单,“中国人习惯上喜欢吃辣和热的食物,所以得食道癌的几率很高。我希望自己能帮助那些得病的人。”
人工皮肤中构造最复杂的部分,是人工足底皮肤。如何让人工足底皮肤在行走时不会打滑,是竺亚斌目前同时在攻克的又一国际性难题。“目前我们的研究都还停留在理论和初步试验阶段。下一步,我希望可以进行动物试验,进而进行人体试验。”
郑湘娟:寻找创新思维能力的钥匙
人物档案:宁波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主讲哲学、社会学、思维科学、邓小平理论等学科,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民营企业家自主创新心智模式比较研究》等课题,出版《领导创新主体客体论》等专著,宁波市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宁波市“4321”工程第一层次人才。
作为首届5名“宁波市巾帼人才科技奖”获奖人员中的唯一一名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学者,宁波市委党校副校长郑湘娟教授的身上更多了一分书卷气。因为职业关系,她经常给企业家和领导上课。郑教授说话的声音不大,语速不快,却总结性极强,一语中的。
“创新就是思维方式的转变。”郑教授表示,“其实我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在备课中涉及创新思维研究了。”但她真正产生把自己对“创新思维”的研究写成文字的想法却是在几年前才产生。
在郑教授看来,研究创新思维应该由个体着手,企业家和领导人则是创新的领头羊。每个企业家、领导人对于创新思维的解读也各有千秋。2年半来,她通过在企业家班发放问卷、走访企业,并与企业主深入聊天的方式,开展了她关于创新思维的调查研究工作。
在《民营企业家自主创新心智模式比较研究》中,郑教授通过观念、思维方式、生活行为习惯、精神、假设等五个方面分析对比了成功和失败两方面的案例。“如果要说有打开创新思维能力的钥匙,我想书中的诸多案例应该就是吧。”郑教授说道。目前,她的研究成果已经被许多企业家亲身实践,无形中创造的价值难以用数量估算。
郑教授透露了自己寻找创新思维的秘诀:“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她在《领导创新主体客体论》一书中提到的很多案例,就来自于她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她也常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案例带入课堂。不少从大连、青岛等同样是沿海城市过来的“领导班”学生,听完她上的课后啧啧称赞:“听课听得心里热乎乎。”接下来,郑教授还将对创新型城市的人文精神气质进行探索,“我希望我能尽我的力量去呼吁社会重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