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头、瓯江口、瓯江北岸、上塘划入大都市核心区
■以乐清瑞安平阳苍南文成泰顺城区为主形成6个副中心
■培育50个左右中心镇作为重要节点
浙江在线03月14日讯
作为温州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按照温州大都市区的总体规划,围绕“1650”所展开的全市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在温州全面启动。这是面对新型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和温州大都市区建设的新要求所启动的调整。这次调整将改变温州市乡镇规模过小、都市区功能不强、农村中心镇太少的问题,重组全市乡镇行政区划,构建以都市型功能区、大中小城市和区域性中心镇为重要支点的温州大都市区发展新格局。整个行政区划调整计划在今年6月底前完成,从而为我市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奠定基础。
此次行政区划调整的总体目标,概括而言就是“1650”——1指一个主中心,范围包括目前鹿城、龙湾、瓯海三区外,向东将扩展到洞头和瓯江口,向北再吸纳瓯江北岸和上塘镇,这些地域将成为温州大都市核心区。其中,温州市本级三区作为这一核心区的中心,将实施“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体制。也就是说,三区内除个例外,原则上乡镇都要改为街道;6是指6个副中心,即乐清、瑞安、平阳、苍南、文成、泰顺的城区,并吸纳周边小乡镇,发展成大都市副中心,原则上也实行街道建制管理。各主、副中心区,可根据城镇规划和产业发展实际建设功能区,设立管委会。功能区内可有若干个街道办事处,县(市)级部门还可在功能区内设立直属分局。
50即指通过对人口少、规模小乡镇的调整,培育一定数量、人口达3万以上的区域性中心镇,并结合农房集聚改造和新农村建设,最终发展为小城市,从而成为推动我市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市化的重要节点。调整后,可在原乡镇驻地设立便民服务中心或过渡性办事处,过渡期为3年。对省级培育的中心镇及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区镇合一”的管理体制,即功能区管委会与镇政府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并在“区镇合一”体制下设立若干办事处。
由于长期来行政区划设置的不合理,不仅制约各地城市化的推进,同时也造成了区域间极大的资源浪费。目前,我市共有290个乡镇、街道,数量高居全省首位,平均面积却比省均小34平方公里,其中更有80个常住人口不足1万的小乡小镇。这些“小而全”的乡镇,导致县级政府难以从整体上对乡镇实施有效管理,并造成了部分特大镇发展空间不足,公共投入被大部分小乡镇稀释,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因此,以乡镇布局调整为手段,激活中心城区和中心镇的潜能,帮助县(市、区)政府在更大范围内安排城市功能布局,拉开大城市框架、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合理调整乡镇,走集约式发展道路,是缓解要素瓶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根本途径。并有利于干部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基层公共服务和行政管理效能。
温州在去年底启动此次行政区划调整的调研准备,本月和下月,各县(市、区)政府将向市政府上报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整体方案,整体方案经市政府审查上报省政府审批后全面启动。整个调整方案计划在今年6月底前完成,调整后的乡镇按照法律规定开好乡镇人代会,选举产生新的乡镇政府组成成员。
在调整过程,将充分考虑各地群众生活习俗、产业流向、地理位置等因素,合理确定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方案。对山区、海岛、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不搞“一刀切”。同时,结合农村综合改革,稳妥做好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和基层站所布局调整工作,理顺县(市、区)、乡镇(街道)两级管理体制,精简机构、降低成本、优化服务、提升效能。 (记者 张睿 陆剑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