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米长的小巷里
明目张胆地开了4家黑诊所
接到举报后,记者根据许先生提供的线索,很快找到了这个黑诊所扎堆的地方。
这是一块本地人和外来人口混居的地区,在桑家东北角,靠近凌波路和桑家农贸市场,整块聚居区大概有2平方公里的范围。
记者沿着曙光北路向西,走到马路尽头,转入一条小巷。在小巷的尽头,就看到了一家黑诊所,里面十分简陋,大约10平方米大,没有挂包括行医资格证在内的任何证件,屋子里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套破旧的沙发,墙壁上挂着3瓶刚刚打过的点滴瓶,桌上零星散落着一些卫生棉。若不是门口贴着一个硕大的红十字,很难让人相信,这里竟然可以看病。
转过弯后,沿着小巷一直向北,记者又一连发现了3家这样的诊所。这3家诊所门口甚至连“红十字”都没贴,只是在A4的白纸上写了“诊所”两个字,贴在门口。这3家黑诊所的间距,大概就几十米。透过玻璃窗看进去,里面还有人正在挂点滴。
经过小巷向东,走到靠近凌波路的一幢公寓。公寓楼的楼道里,到处贴着“诊所”的字样。其中一张是这样写的:“诊所,本院内三幢3楼—127室”,下面还有一个电话号码。
“医生”穿着便装
用卫生纸给镊子“消毒”
记者有慢性咽炎,这几天喉咙有些不舒服。于是随便找了一家诊所,进去瞧个究竟。这家诊所靠近桑家农贸市场,是记者发现的第一家黑诊所。
拉开双开的玻璃门进去,里面脏兮兮的。墙上挂着空的点滴瓶,一张旧办公桌上散落着几包卫生棉。里面坐着一对老夫妻,还有一个20来岁的小姑娘,听口音是外地人。
“要看病吧?你先坐会,我去喊人。”记者正要说自己的喉咙不舒服。小姑娘起身,从里面的一个小门绕进后面的一个院子。
记者想跟过去看看,小姑娘很警惕。她出门后,很快关上了院门。
老夫妻让记者不要着急,马上就有人来给记者看病了。
大概过了2分钟,出来一个中年男子,穿一身便装,并没有穿大白褂。他看起来40多岁,头有点秃。
“你是医生?”记者问。
“是的,我是医生,你哪里不舒服?我帮你看。”中年男子一边回答,一边往办公桌边走。
“你什么证照都没有,我怎么相信你是医生?”记者表示怀疑。男子有点不屑,“信不信由你,我行医好多年了。什么证件都有,就是没挂。”
“你说喉咙不舒服,过来,我看看。”说完,中年男子不知道从哪摸出一个镊子,随后找了一张上厕所用的卫生纸擦了擦镊子,就要伸进记者的口腔,查看咽喉。
还没等记者反应过来,镊子已经伸进记者的口腔,让人直作呕。
“你这咽喉炎,已经很严重了,得马上治疗。”中年男子又开口了。
“有没有药,先开点药吃吃吧。”记者提出来要吃药。
“吃药不管用。在我这挂两瓶点滴,保证你好。”男子话还没说完,就要给记者开药。“一瓶五十块,保证比外面便宜,你放心。”
看了看咽喉,还没完全弄清楚情况,就要给记者打点滴,这让人胆战心惊。记者很快借故离开了。
昨天,记者在桑家这块聚居区转了两圈,很快就有人盯上了记者。记者走到哪,对方就跟到哪。
在暗访中,记者发现去这些黑诊所看病的人还不少。
记者在小巷中看到的这4家黑诊所中,有三四个人在打点滴。快要离开时,又看到一位年轻的妈妈抱着一个小孩,要去黑诊所看病,旁边还陪着一位老人。
可能是价格没谈妥,年轻的妈妈抱着孩子一连走了3家黑诊所,最后还是离开了。
黑诊所隐身民房
这附近还有十多家
住在附近的一位知情者说,暗藏在桑家的黑诊所,远远不止这4家。在小巷深处的一些民宅、还有一些出租房里,也有人在非法行医,很多人根本就拿不出行医资格证。
这位知情者还透露,一家黑诊所,往往有几个人在操作。真正给人看病的人,是不轻易露面的。一般,先由其他人和病人接触,如果确定需要问诊,就去其他地方叫他们所谓的“医生”。有时候,他们也会直接把病人带到“医生”的住处看病。
昨天下午,记者把这个情况向江东区卫生监督所作了反映。
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之前已经接到了群众的举报,并派出执法人员前去取缔。可是,当卫生执法人员穿着制服,出现在桑家时,很多黑诊所都提前关门了。清查并没有效果。
这样的黑诊所,到底要怎么样才能被治理掉呢?本报将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