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3月23日讯浙江人对水患的记忆,有狂飚突进的台风海潮,有盘踞不退的滔天洪水,还有骤来骤往、威胁巨大的山洪急流。
治水,首在防害。据初步规划,“十二五”期间,全省将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980亿元,其中用于防灾减灾的治水投入达659亿元,根治水患资金占三分之一。
千里海塘,需要强身健体
这几天,省水利厅副厅长褚加福和大家一样,都在关注日本大地震引发的大海啸,为海浪侵袭后的生灵涂炭而扼腕叹息。
褚加福曾长期分管标准海塘建设,与记者交往多年,被我们戏称为“塘官”。作为一名“老海塘”,他更关注的是:海塘如何更好地抵御海浪的强力冲击。
褚加福告诉我们:惊涛骇浪让浙江人吃的苦头不少。60多年间,有名有姓的大台风来了近190次。他曾不止一次在台风登陆现场看到:巨轮被风浪卷上滩涂,沿海房屋瓦砾乱飞,厂房、养殖基地、良田倾刻间毁于一旦。
高标准的海塘,是浙江唯一能依赖的生命线。“砸锅卖铁,也要把海塘修起来!” 14年前,省委、省政府痛下决心。至今,一条近2000公里的“海上长城”已巍然屹立浙东沿海。全省近80%经济总量的黄金地带,系上了“生存线”和“幸福线”。
然而,海塘建设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时至今日,标准海塘建设仍有历史欠账,需“补课”的还有不少。褚加福说:“大手笔可告一段落,小手笔必须抓紧跟上。”
象山县城东边的白岩山海塘,塘后土地原先是荒滩地。记者看到,现在这里建起了新工业园区,厂房林立,海塘只能再次“升级”,塘身加高1米多,塘脚加固,防御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
同样的景象在沿海还有很多。城镇经济发展了,人口多了,城区面积大了,累积财富多了。“身价”一高,原先“过得去”的地方变得“淹不起”了;原来不用建高标准海塘的荒滩地,现在成了“聚宝盆”,不升级不行。宁海县越溪乡的沿海海塘加固后,水产养殖户应才任放心地扩大了规模,蛏子青蟹苗放得更多了。
部分沿海地区海塘建设欠账不少。当年建海塘需“砸锅卖铁”,反映的正是资金匮乏,“有钱先建紧要的,次要的等钱有了再说”。温州市水利局副局长王振勇坦言,温州沿海海塘至今没有形成闭合圈,需要新建的标准海塘有380公里,未达标的海塘还有150公里,“规划的目标和投入只完成了一半”。
海塘正在“变老”,亟需修补维护。记者在现场看到,海塘多建在软土地基上,有的历经多年沉降变形了;有的塘体出现裂隙,有渗漏,一些地方沿海开发破坏了海塘,一些海塘还缺乏闸站等配套设施。记者从省水利厅获悉,今后5年,我省需完成加固海塘530公里,建设345座沿塘水闸。
随着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获批,千里海塘正加快“强身健体”。温州提出了“三年补课,三年提升,三年赶超”的目标,今后5年要投入400亿元大搞建设,海塘就是重头戏,新建和加固的海塘投资占全省任务的八成。
永嘉县瓯北镇与温州市区隔江相望,这里瓯江入海口的海塘建设正热火朝天,全新厢式设计的“2.0版海塘”,防浪效果好,景观设计美,辅之以江滨公园和沿江快速路,其背后新兴城区高楼林立,据称是今后“温州的浦东”。
江河防洪,欠账还不少
“城防工程好比城市的雨衣,城市个子长大了,雨衣不做大,自然不能遮风避雨。”
说这话的,是省水利厅河道管理总站主任陈永明。这位被记者戏称为“河官”的清瘦男子,主管全省大大小小江河的各项事务。他告诉记者:在杭州、嘉兴、台州等许多城市,城防都面临“雨衣小个子大”的新问题。
经过10年前的一轮集中建设,浙江城市防洪成绩斐然,但历史欠账还不少。
永嘉县城上塘镇紧邻楠溪江,几条溪流穿城而过。一遇暴雨,溪水和楠溪江水一齐暴涨,下游则有瓯江水位顶托,城区排洪不畅,曾出现“一年淹三次”的窘境。记者在县水利局看到,办公楼一楼设置的红色洪水警戒线,至今依然醒目。
平阳县水头镇被人戏称为“水淹到头”。这里地处鳌江上游,人口稠密,几乎“逢台必淹”。副镇长苏尔成陪记者看了许多让外人称奇的“防淹高招”:老百姓建楼房,一楼的层高过5米,厨房会设在二楼,家家户户备发电机。走进水头镇的企业厂房,你会看到,重要设备都配置在二楼,就怕水淹;附近山坡上还有停车场,专门给有车族在发洪水时停放……
不仅城市防洪,就是整个江河洪涝治理,浙江依然任重而道远。陈永明拿出一组数据:全省河道总长13万公里,需要防洪治理有6万公里。目前,除钱塘江等大江大河的干流进行过大规模的标准建设,很多中小河流还处于“有钱干一段”的状态。
嘉兴是杭嘉湖平原的“盆底”,地处流域下游,加上过度开采地下水,地面沉降,原来圩区防洪能力大大降低。在水网众多的嘉善,一些地方因地势太低,一年有10个月需紧闭闸门。县水利局局长俞永华告诉记者:过去,几十毫米降水,农田就进水;上百毫米降雨,则城区受淹。现在嘉善和整个嘉兴一起,启动了大规模的圩区建设,用标准河堤和把整个河网格成一个个包围圈,最大限度把洪水逼入主河道,减少对城区农田的威胁。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可面对洪水,靠土坝抵挡,远远不够,浸泡久了,容易松软垮塌,酿成大祸。浙江江河的农村堤坝,大抵如是。陈永明说:今天的乡村,很可能就是明天的城市。大江大河的乡村堤防,急需“大干快上”。
根据规划,今后5年,浙江治理江河水害两大任务,一是钱塘江、甬江、瓯江、鳌江、飞云江、椒江6条大江的干流堤防,二是150条中小河流的堤防加固,两者共计200多亿元投入,重点就是农村堤防。
兰溪农防已行动起来。衢江、金华江、兰江三江在这里交汇,历史上是防洪重镇。在衢江的城郊塔山段工地,技术人员告诉记者,新建的混凝土堤坝,每公里投资达1000万元,基本能解决过去沙土坝经不起洪水浸泡的顽疾。在兰江女埠镇焦石村段,加固后的新混凝土堤坝巍然屹立,村民邵季花说:“以前住在高地,江水都要淹进家;现在放心了,家里在江边建了两幢三层楼房。”
山塘水库,除险加固进行时
35岁的农民宋春龙,现在成为中国级别最低的“水官”。他的正式头衔是:金华市金东区澧浦镇宋宅村水务员,被乡亲唤做“农民水官”。
宋春龙最主要的一项工作内容,就是巡查附近的青塘水库,每天要写记录日志,一有大雨,一天要跑两三次水库,深更半夜也得去。别看“官”不大,全村老少都很看重他,因为水库出事可不得了。
搞水库工作的人有句行话:“不怕出险,就怕没人发现。”山塘水库多在荒郊野外,出险多在深更半夜,要想不出意外,必须有专门巡护人员。如今像宋春龙这样的“农民水官”,金华现在有4800名,政府每人每年补贴2000元左右。
浙江山多,水库山塘就多。浙江山区源短流急,山洪易发多发,一旦水库不保,首当其冲的就是群众生命安全。在水利系统,分管水库工作的水利干部最为焦虑,因为人命关天。
据统计,浙江蓄水量在1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有4200座,10万立方米蓄水量以下的山塘,有2万多座。小山塘多筑于村庄上游,高出农房,被村民称作“屋顶山塘”,危险性可想而知。记者调查发现,浙江境内八成以上水库都属高龄,大都修造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当年农民肩挑手提修建而成,安全标准偏低,老化失修,隐患逐显。
要治水库险,先知水库病。2003年以来,浙江对所有大型水库轮番体检,责任官员名单每年在媒体公布一次。至今,1021座病险水库已经除险加固,坝体穿上混凝土“盔甲”,增设现代泄洪设施,配置监测仪器和专门巡护人员。
象山县墙头镇合心村,有一座白娘岙小山塘,是村民饮用灌溉水源,但长期没有加固。去年县里投资100万元修缮一新,坝结实了,村民心安了:“晚上可以睡安稳觉了。”
在省水利厅水库管理总站主任施俊跃心中,水库保安的目标是:5年后水库“发病率”控制在3%以内。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要把上千座未加固和需新加固的水库轮番修整一遍,“先把欠账还掉,再当年发病当年除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