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3月23日讯3月22日,浙江省社科院组织了一场“应对重大灾害的社会日常与应急管理——本次日本东部大地震给我们的启示”的学术沙龙,专家提到的几个细节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事件回放:地震发生几十分钟后,日本广播和电视在第一时间播放地震的信息和海啸的警报,用6种语言进行播报,包括中文,在电视上字幕滚动播出,语音轮流播送,不光是报告了地震、海啸的警报,而且播送了撤离和防御的常识。
专家点评:无论在什么地方,在短短几十分钟内电视台准备这样的语音和字幕是不可能的,我相信它是以前就准备好了,这就是日常管理在应急当中产生的作用。地震、海啸地域马上就画出来了,这些日常软件都做在那里了,马上可以播出来。如果电视机、收音机关了,播出来人家也收不到,但是在日本,只要你安装了警报系统,只要播出警报信息的时候,电视机、收音机都能够自动打开,说明他们日常充分的准备。
地震发生后,成千上万的人进入了避难所。日本非常重视避难所建设,它的避难所就是学校、医院,这些都是我们要重视的,要真正把一个学校建成避难所,有个前提,这个学校不能建在山边上,要防止泥石流、海啸,这是日常的意识发挥了作用,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事件回放:日本井冈大学防灾综合中心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出现3米海啸预警的时候,宫城受调查的2000居民中,60%以上的人没有去避难所。
专家点评:这里的原因,是日本对地震很重视,但是对海啸经历并不是很深刻,对普通的东北居民来说,对海啸的恐惧感不是特别强烈,东北沿海对海啸的知识比较缺乏,社会应对海啸的办法缺乏。有些地方在出现海啸警报之后,对国道进行紧急管制,再加上道路积水,从而引起交通混乱。
事件回放:“即将发生大地震,10秒、9秒、8秒、7秒……”3月11日下午一点多,日本仙台的东北大学,忽然听到校园内巨大的广播倒数声。这不是在演习,却如演习般有序。短短10秒内,所有建筑物内的人员往下疏散,工作人员头戴安全帽,娴熟地指挥避难。等数到零的时候,地震真的来了,而人员大部分已到了避难所里。
专家点评:日本整个防震的体系,要从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说起。从阪神大地震时政府反映迟钝,到今天能够应对9级大地震,背后是经过十多年精心打造的一个应对地震社会管理机制。日本政府在阪神地震之后,加强了政府管理部门和研究部门,专家和地区、民众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日本大多数的家庭经常参与日常的防震演练。我们在电视上也看到了,日本小学生的坐垫就是头套,每年有许多逃生训练,整个日本防震体系,包括政府、社会团体、社区、家庭、个人,基本上是一个全社会的防灾体系,这个就非常有效率。
事件回放:1995年阪神地震的时候,140万志愿者涌入,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混乱。这次,志愿者从先前的混乱、无序救灾到有序参加,成为救灾主力之一。
专家点评:阪神地震时,由于大量志愿者的涌入,交通干线上出现了大拥堵的现象,之后日本政府就将通行许可的标章制度正规化。只有获得审批的车辆,才能在警察指定的道路上通行。这次我们可以发现政府对这种审批予以放松,阪神地震中出现的大混乱局面并没有出现,民间社会团体的救灾工作有条不紊。
1995年1月17日,日本发生的阪神大地震,由于众多志愿者和非营利组织的参与,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95年也因此被称为日本历史上的志愿者元年。很多防灾救灾的民间团体,招募各类志愿者,在卫生医疗和重建等方面,为政府的救援做辅助工作。这次在避难所的转移中,民间公共交通机关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包括医疗、物资筹备、输送等方面支援。因此,考察日本的志愿者和非营利组织如何参与地震救灾活动,以及日本公民社会的发展轨迹,对我国地震灾害志愿者的活动以及将来非营利部门的发展将大有裨益。
当然,日本的救灾体系很大程度上依托相对发达的地方社会结构,但是,志愿者的活动都有典型的分散性,在应对单一的自然灾害时候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当出现连锁危机的时候,却显得非常力不从心。它不能准确及时并且集中力量解决突发的危机。本次日本地震当中突然出现的连锁危机,包括核泄漏问题,就需要在国家强有力的支配下集中资源、及时布置和应对。核泄漏问题的出现并且升级,暴露了日本防灾救灾体系中最薄弱的一环,这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