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3月29日讯虽然这几周没有赶到杭州上课,但松阳县余叶香榧合作社社长叶伟华时不时回想起农业MBA课的情形,一遍遍地回放上课的内容。
对这位30岁、只有高中文化的农民来说,在此前,他连做梦都没想过自己能够走进大学课堂,而且还是作为农民精英就读这个堪称“农业MBA”的领军人才提升班。
泥腿子上“MBA”
叶伟华高中毕业后就留在村里,从事香榧产销。后来,他组织当地村民成立了松阳余叶香榧专业合作社。这些年,随着“余叶”香榧销路渐宽,他在当地合作社中也小有名气。
随着合作社的不断壮大,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越来越多,叶伟华日益感到“力不从心”。
去年下半年,叶伟华听说一个好消息:今年开始,省农业厅和浙江农林大学开设农业“MBA”班,专门培养“现代农业经营领军人才”,学费全部由省财政承担。
报名条件是:在农业领域经营取得一定成绩,并且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经过各地农业部门筛选,参加全国成人高考,考试合格后,根据成绩单独招生。
叶伟华决定一试。
幸运的是,他一路过关,成为了浙江首个“农业MBA”班的学员。与他同时被录取的幸运儿,共有69位。
上月底,“现代农业经营领军人才提升班”在浙江农林大学举行了开学典礼。叶伟华在那里见到了他的同学,他们全都与他一样,来自浙江各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
他们通过参加成人高考,择优录取,分为专科和专升本两个班。其中37位具有高中文凭的社长,被录取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大专生,另外32位具有大专文凭的社长,录取为经济学专业的专升本学生。在接受为时两年半的学习,通过考核后,他们可以拿到国家承认的大学学历证书。
和叶伟华一样,坐进梦想课堂的农民精英都非常兴奋。
“对瓜果蔬菜,我闭着眼睛都能说上一堆。对营销、定价、市场分析我可就不怎么在行了,但从没想到我们这样的‘泥腿子’也能学现代企业管理。”浙江嘉善长秀芦笋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军很有感触地说。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经济学原理、农业经济学基础、农业统计学概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创新及计算机应用——这是叶伟华等学员第一学期要完成的7门课程。
“提升班学习压力不轻。”浙江农林大学有关老师表示,这批学员就读的是该校继续教育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将在两年内分两次,集中学完农业经济管理、现代企业管理等相关课程10余门。
什么人种什么地
学员们都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学员们很认真,让人感动。”提升班班主任王惠润说,“个别年龄较大的学员,可能有几十年没有上学了,担心自己一时消化不了,还在课堂上拍了DV,以备课后复习”。
“从前也参加过不少针对农民的培训,但多数是具体的农业技能、种植技术方面的。”临安市高云竹笋专业合作社冯赋斌,听了一堂《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创新专题讲座》之后,感觉思路一下子被打开了。
困扰合作社发展的一些症结似乎一下子清晰起来,他整个晚上都在反思自己合作社里的事。“这几年搞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我们笋很嫩、质地很鲜美,但就是卖不出好价钱。前几年,农户辛辛苦苦从地里挖出来的笋,被菜贩5毛一斤收走了,农民心里很苦。现在可以卖到4块钱左右。但离精品笋还挺远。”
从杭州上课回到临安,冯赋斌马上行动,为合作社四处物色合适的市场信息采集员,帮助农户与客户谈价格。“农村不缺好东西,农民也不缺智慧和勤劳,关键是缺少现代营销的理念。”
从2004年起,浙江正式启动“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目的是要把广大农民培育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004年到2010年的7年间,省财政投入农民培训补助资金3.5亿元,带动各级政府投入25亿元,已有1002万农民兄弟接受了各类培训。
2004年,慈溪市新浦镇余家路村69岁老农罗伟章走进镇成校开办的丝瓜络专业“绿证”培训班。当年,他家6.5亩丝瓜络获得空前丰收,收入整整增加了10倍。
2006年,长兴县小浦镇的27名农家乐服务员,在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老师们的指导下,学会了餐桌摆台、餐巾折花、托盘、斟酒及礼仪方面的知识,成了“标准”的服务员。
2009年,临安龙岗镇前山下村农民阮银军,在杭州市千家农村青年网店培养计划影响下,开始尝试网上营销山核桃……
2010年,浙江省首家“农民学院”在湖州开学,首期200多名农民大学生入学,学完全部课程并考试合格者可获得大专文凭,还可升入浙江大学有关学院继续本科和研究生学历教育……
政府买单,农民上学。这七年,让许多原本过着“种粮吃饭、喂猪过年、养鸡换盐”小农经济生活的浙江农民,实现人生蜕变。
农业进入知识化
提升班学员叶伟芬在上了第一阶段的课后,为她的公司策划了一次营销尝试。
叶伟芬来自杭州宇航梦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MBA课堂上,她听老师讲绿盛“牛肉干”和网游公司的合作案例,当时就有了灵感。回到公司后,她立即提议公司在蔬菜、蛋品等包装上印上“杭州菜篮子电子商务网”的广告。
“我们公司,每天顾客数量至少有3000人次,印上广告之后,不用多少投入,就向几千人推广了我们的‘菜篮子网’。我的提议马上得到公司的认可,并在第一时间采取行动。”
与上轮培训相比,这轮培训不再局限于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而是以增强农民创业就业能力为重点。
浙江省农业厅农业教育培训中心的胡晓东说,开办这个班的目的就是改变原来对农业人才的粗放式培训方式,通过实际技能培训、案例教学和专题讲座等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向他们传授现代农业营销知识,目的是培养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有知识、懂经营、善管理的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
为期7年的浙江“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圆满收官后,新一轮“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正在迅速铺开。
省农办有关人士表示,此轮培训,力度之大、范围之广、目标之高,前所未有。据了解,仅“十二五”开局之年的2011年,省级财政预计就将投入8500万元。“让更多农民成为自主创业者、稳定就业者和进城落户者是浙江进入十二五之后新一轮农民大培训的目标。”
而浙江农林大学这个开班不久的“农业MBA”班,只是这一拨浪潮中的一朵浪花。未来,这样适应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各类高素质农民培训将在浙江大地更深入地推开。
浙江农林大学校长周国模教授表示,这个试验性质的提升班才刚刚开班,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教学管理模式,今后将进行不断完善。同时,今后提升班的选拔范围将逐步放开,除农业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主外,还将探索向普通农民放开的途径和方式,让所有农民都能够受益。
现代农业,“造人”很关键
政府重金买单,给力农民培训,传递出两个鲜明信息:一是田野里大有希望,希望的田野呼唤现代农民;二是浙江将加快塑造现代农民,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不可否认,农民素质较低已成为当下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发展的瓶颈与制约。而科技支农,智力帮扶,正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正如省农业厅厅长孙景淼所说,近几年来,浙江都在着力打造“现代农民”。因为现代农业需要“现代农民”,而这是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