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蓝夹缬博物馆的生产车间,工人正在忙着将靛青根茎加工成南板蓝根茶包出售。 曹益民 摄
浙江在线03月29日讯
楼上是“国字号”非遗项目——蓝夹缬技艺展示厅,楼下是蓝印花布及南板蓝根“生产车间”,这一幕,近日就出现在瑞安市马屿镇净水村蓝夹缬博物馆里。以“非遗”项目为载体,由此派生的系列产品,不仅延续了“非遗”的文化价值,也为当地农户做大特色农业,挖掘“非遗”的市场价值找到途径。
瑞安蓝夹缬博物馆,由马屿靛青合作社社员自筹180万元创办,馆内设有300多件成品蓝印花布、制作器具等实物展示厅,以及靛青炼制、加工染坊。自去年9月份正式对外开放以来,该馆已吸引7000多名参观者。在赞叹传统印染工艺巧夺天工之余,不少参观者还发出“蓝印花布是否出售”、“作为南板蓝根原料的靛青根茎是否出售”等询问,这些信息,催生了该合作社负责人王河生开发靛青炼染价值及药用价值的想法。
“蓝夹缬博物馆不仅是个非遗展示平台,还是靛青衍生品的生产基地。”王河生向记者介绍,过去村民只将未加工的靛青根茎出售给药厂,每公斤售价10元。现在村民们把靛青根茎粉碎,制成南板蓝根茶包出售,售价就能达到每公斤30元,足足比以前提高了两倍。目前,合作社的靛青种植规模为800亩,按年产20吨靛青根茎计算,简单的粗加工就能为社员增收40万元。南板蓝根凉茶如今刚上市,就获得了不少人认可。我市一家酒店近日已向合作社预订了300多袋,供客人品尝。
不仅仅对靛青根茎进行粗加工,合作社还进一步开发靛青叶的炼染价值。在尝试了夹缬被单、靛青染织内裤等多个炼染产品后,合作社将目光锁定在夹缬装饰画上。据介绍,当地手工艺人已临摹了博物馆展出的“麒麟送子”、“西厢记”两幅蓝印花布,并着手雕刻木质模具。这两幅明清时期流传至今的蓝印花布,也有望通过现代工艺实现批量生产。
“现在社员种植靛青的积极性很高,今年合作社又培育了300亩靛青种苗。”王河生表示,通过博物馆搭建的平台,蓝夹缬这一“国字号”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之路,也越走越宽。(温州网–温州日报 记者 杨世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