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30日讯
一般人很难想象,写书法也能写到一个“盛况空前”的场面。王冬龄做到了。
昨天著名书法家王冬龄在中国美院的室内体育馆里,潇洒“舞动”两个小时,将《心经》的267个字挥洒在119平方米的巨幅宣纸上。看王冬龄写字,好像是在欣赏一场舞台表演。他的学生端着脸盆盛的墨伺候左右,书法家挥动着7斤重的大笔,仿佛在表演太极交响诗,每到肆意拖出长长的一笔,就像乐章中的华彩段落,看得围观群众情不自禁地鼓掌、叫好。电视台的大摇臂随着王冬龄起伏跌宕,摄影师的闪光灯亮个不停,周围的年轻观众人手一只智能手机,对着这难得的场面猛拍,一边连声赞叹:“太酷了!”
“做巨幅草书是一次书法的瑜伽和体操。”王冬龄说,“中国书法最大的魅力就是它的书写性,线条的力度、人文的气息和艺术的审美。这样一种大作品的现场写作也是一种行为艺术。”
在这场炫目的行为艺术里,王冬龄绵绵不绝的书法节奏就像太极,他的感受与灵性全都通过肢体的运动传达到了纸面。它甚至比舞蹈更美,因为舞蹈会在时间中消逝,而王冬龄却在纸面上留下了《心经》。
王冬龄从半年前就开始每天写一遍《心经》,经文早已烂熟于心,不过他坦言,在昨天几百号人的注视下,一口气默写出全文还是有压力的,“最怕写错了字”。但他的创作过程完全是一气呵成,越往后越行云流水、全情投入。
观众也看得兴致勃勃,两个小时一闪就过了。当王冬龄写完最后一个字,全场喝彩,有专门从河南赶过来看他创作的铁杆粉丝,诚惶诚恐地上前跟他致敬、合影。更多的观众则在那幅巨大的《心经》周围摆出各种POSE拍照,以证“到此一游”。最有意思的是杭州歌剧舞剧院院长崔巍,直接脱了鞋子,跑到作品中央,在拖得长长的一竖上面即兴舞了起来。
这是一种“变革”。书法历来被誉为“无言之诗,无形之舞”,而王冬龄的这场大字书法创作,却让无形变为有形。王冬龄把他的创作概括成三个词:敬畏、感恩、努力。从2003年的巨幅狂草《逍遥游》,到2007年的巨幅草书《道德经》,再到现在的《心经》,王冬龄已经用他的思想和行动构建出了一个“巨幅大字书法体系”。
“写大作品,一定要选择经典的经典,并且要跟我有碰撞。《心经》就是这样的作品。”昨天,王冬龄顺利完成他的第三幅巨幅创作后,酒过三巡,谈性大发。
“《心经》中讲:‘心无挂碍’。我们需要从内心出发的‘挂碍’,而对现代社会强加于我们的‘挂碍’,要有‘无’的境界。”
王冬龄的《心经》是为“活在阳光下的人”而写,他想让大家好好珍惜当下。“我经历过物质贫乏的年代,今天物质大大丰富了,对于没有心性、没有定力的人,其实是危害,因为诱惑太多。人要有一定的精神追求,物质享受是很有限的。”
所以他屡次创作巨幅大字。“我想通过我的书写,表达泱泱大国的中国人,有悠久文化的中国人,最善良的中国人。别人有难,我们可以相助。”
王冬龄说:“经典是古人创造的,汉字是古人创造的,我们无非把书写性、艺术性、个性做得充分一点。”
如果你想目睹这次书法现场,可以进入钱报网(www.qjwb.com.cn)的视频专区观看。
中国书法大写的意义
中国美院院长许江把昨天的场面形容为“盛况空前”,他甚至称之为“历史性的时刻”:“书法是传统艺术,但今天我们见证的是书法的新生。这不仅是王冬龄先生的心声,同时也是在书写中国书法在新媒体时代的新变革。”
而浙江美术馆副馆长、浙江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斯舜威说,“我本来担心王冬龄在那么多人面前无法安静,但看到第一个‘观’字出来,我就放心了。心中冒出的字是:温柔。”
王冬龄是这个时代不可多得的书法家,而且与时俱进。我们的传统书画文化是书斋文化,但他进行的超大规模的创作,符合现在的时代对视觉的强调。和书法展览不同的是,展览是成品的展示,王冬龄却把整个过程都作为艺术品来展示。
浙江是美术大省,也是书法大省。作为书法大省,必须要有标志性的作品,王冬龄起到了一个引领作用。
著名策展人高士明对昨天的书法现场,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在传统艺术门类里,书法最具有公开展示的挖掘空间,这与书法艺术的书写特性有关——在最高精尖的镜头前,书法的一气呵成和迅速呈现,符合现代传播的需求。
在新媒体时代,随着电脑的普及,书写渐渐离开人们的生活,当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书法必然走向式微的时候,这样令人振奋的书法现场,给了人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艺术的角度。
书法在众目睽睽之中,在手机的取景框里,在摄像机镜头的紧追下,告诉全世界,艺术的自由与狂放,生活的美好与和畅。在杭州这个风景秀丽的城市,书法也可以引领文化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