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30日讯
几名来自山东的女士,大约30年前从金华被抱养,现在都渴望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只是,因为年代久远,加上被抱养时刚出生不久,她们的寻亲线索非常有限。想要找到亲人,无异于大海捞针。(本报《浙中城事》昨天3版曾做报道)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上世纪80年代期间,金华确有一批女婴被抱养到了外地。
这是一段不太为人知的历史。
今年60多岁的叶小勇,是金华市婺城区社会福利院的前院长。从1985年开始,他在这家福利院工作了20多年。
“在那段时间,我们福利院几乎每年都会接收三四十个刚出生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女婴。来领养孩子的,大多来自北方,山东的最多。”叶小勇说。
二十多前年
金华只有一家福利院
在昨天的报道中,寻亲者陶秀静曾提到一个细节,她是养父从金华一家福利院抱养的。
记者了解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金华市区以及周边县市,正规的福利院只有一家,就是现在的婺城区社会福利院。
“以前,我们福利院叫‘汤溪福利院’。这也是金华历史最悠久的福利院,解放前就有了。”叶小勇说。
那么,那是不是意味着,陶秀静就是从“汤溪福利院”抱养的呢?
“隔的时间太久,具体的事已经记不清了,而且当时因为条件所限,也没有比较详细的记录。”叶小勇说,“再说,当年从我们福利院抱养孩子的实在太多,根本没法查。”
还有不少孩子,被寄养在福利院附近的农家
记者了解到,因为当时福利院条件有限,还有很多孩子被暂时寄养在了附近的农户家里。
记者发现,当地村民对这种事已经屡见不鲜,几乎每个上了年纪的人都能说一些和弃婴有关的事。
老周是金东区孝顺镇人,他家距离汤溪福利院不远。28年前的一个清晨,他和往常一样早起干农活,走到村边路口时,他看到一条厚厚的被褥。
“打开一看,里面是个婴儿,女孩,还冲着我笑。被褥里除了一张写着出生日期的字条,什么也没有。”对此,老周当年一点都不觉得奇怪,“那几年,这种被丢掉的小孩太多了,村口、家门口,经常会遇到。”
老周觉得这个婴儿又可爱又可怜,正想要一个女儿的他就和老婆抱回家自己养。
老周说,当时的弃婴多是女孩,身体都很健康,没有什么缺陷,“如果是男孩,一般都有残疾或者得了什么病。”
“这些小孩一般都被放在一个竹篮里,有的身上放张红纸条,写着生辰,最多再写几句话:感谢好心人,把孩子养大。”张阿姨已经在汤溪镇住了50多年,她的很多老邻居家里都寄养过这种小孩,“再仔细些的,还会在裹孩子的被褥里放上一个奶瓶,或者半袋奶粉。”
这些被人遗弃的孩子,有少部分被当地人收养了,大多数后来都被人领走,去向多为山东、河北、河南等地。
“比如谁家有女儿不想要了,谁家刚好想要个女孩,就找个中间人,提前商量好,把孩子放到什么地方,然后去抱。这种情况也蛮多。”张阿姨说。
那个年代
遗弃女婴现象比较严重
据叶小勇介绍,因为当年周边没有其他正规的福利院,金华地区被遗弃的孩子,很多都被送到了“汤溪福利院”。
“上世纪80年代前后,特别是84、85、86这几年是一个高峰。1984年到1987年这几年,平均每年都有三四十个刚出生的孩子,送到我们福利院来,绝大多数都是女婴。”叶小勇说。
为什么有这么多孩子被遗弃,而且都是女婴?
叶小勇的解释是,当时农村重男轻女思想比较严重,“再往前一个弃婴的高峰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因为自然灾害,很多人家养不起孩子,只能丢掉。80年代前后,则是因为父母想要男孩,就把刚生下的女孩遗弃了。”
大多数孩子,现在已经“无据可查”
“的确,当时这样的小孩多是农村的。”今年已70多岁的金丽娟,从1961年到1985年都在当时的金华县民政局工作,接触过不少这样的弃婴。
因为年代久远,具体的人和事金丽娟已经记不大清楚了,但提到那些被父母抛弃的孩子,她的语气里还满是惋惜,“太可怜了。”
据金丽娟介绍,当时很多小孩都被放在火车站、居委会门口或者厕所,还有的则是把孩子交给陌生人照看,说去上个厕所,结果人就不见了,“大的两三岁,小的只有几天,也有五六岁的。不过,大一些的孩子,多半都是有身体有缺陷的。”
前来领养孩子的多是北方人,“最多的应该是山东人,其实,他们不仅到金华,浙江其他地方也有很多。”
这几年,陆续有人来向叶小勇打听孩子的事,“都是孩子的父母,他们都想知道当年自己的孩子被抱去哪里了。”
可能因为离得远不方便,孩子找上门来的不多。再说,这样找起来也实在太难了,“父母可能还有些凭证,孩子可能就什么也不知道。”
不过,对于这些寻找孩子的父母,福利院也无法提供更多的信息。因为按照收养规定,这些都是保密的,属于隐私,“毕竟,事关双方父母,还有孩子本身,有可能会引发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