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3月30日讯 在那片遥远的非洲大陆上,中国维和警察是一个响亮的名字,年轻的瑞安小伙郑小亮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不到一年的异国维和生活,充斥着那么多不寻常:你难以想象的艰苦、你无法预料的危险,还有刻骨铭心的思乡以及与当地人兄弟般的情谊。本报记者日前连线远在利比里亚的郑小亮,一场远隔重洋的对话,为你揭开国际维和警察在利比里亚鲜为人知的生活。
这是一个美丽的国度,利比里亚人民生活不应该如此贫困
记者(以下简称“记”):早就听说利比里亚工作生活环境很艰苦,情况究竟如何?
郑小亮(以下简称“郑”):这里工作条件确实很糟,办公场所十分狭小,我和很多警察只能挤在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简陋房间里办公,就像集装箱似的,无水无电,闷热难耐。当地物资绝大部分依靠进口,经常有钱也买不到东西,下班后饿肚子是常有的事。利比里亚内战时大量的尸体腐烂在河道里或地下,污染了水源。我们只能用自备的大塑料桶,定期从经过过滤的联合国深井水专供点拉水。首都蒙罗维亚夜晚除了主要街道,多数地方漆黑一片。少数富裕的居民靠自备发电机供电,绝大多数家庭没钱买发电机和柴油。我住的房子在当地还算比较好,但也经常受停电之苦,只能用蜡烛或煤油灯照明。联合国维和人员生活条件尚且如此,利比里亚人民的生活境遇更是可想而知。
记:在利比里亚,最难克服的是什么?
郑:最难熬的还是按捺不住的思乡之情。每当夜深人静,乡愁时不时会爬上心头。出国前,母亲特意给我准备了一张十多年前全家人的合影。每当我想家的时候,就会拿出来端详。有时想想,父母都已年过半百,还要为我牵肠挂肚,为此深感自责。
记:你说在利比里亚工作苦中有乐,会是你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段日子有哪些不寻常的经历?
郑:是的,这将会是一次难得的人生经历,很多事情现在回忆起来还是有点激动,比如第一次乘坐直升机就比较难忘。任务区内因陆路交通不便,地区间通行很多靠直升机完成,因为直升机飞得不高,位于云层以下,能清晰地看到地面的景致。云层一朵朵、一团团,洒在地上,印出片片斑驳,这些景象真是太壮观了。这是一个美丽的国度,利比里亚人民生活不应该如此贫困。
在利比里亚,好多新鲜的事情值得我去津津乐道,这里工作岗位流动性较大,几乎每周都能碰到新的同事。到目前为止,我已与五大洲50多个国家的工作人员共事过。不同国家的同事有不同的习性,这使我们的工作平添了许多乐趣,从他们身上也了解不少国家文化和风土人情,极大开阔了视野,这确实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人生经历。
利比里亚人很友好,时常会被他们兄弟般的友情感动
记:你说在利比里亚的工作生活期间更加懂得“祖国”两字的分量,也强烈感受到祖国日益强大和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有特别难忘的经历吗?
郑:利比里亚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之情确实让人动容。一次在巡逻过程中,车轮陷在泥地里动弹不得。天色渐暗,如果不趁早离开,很容易成为匪帮的攻击目标。当时两位当地的农夫路过,马上表示愿意帮助我们,车陷得太深,尝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后来他俩回村去叫其他村民来,在大家的努力下,车子很快就驶出了泥坑。我们表示谢意,当地人非常认真地说:“中国和利比里亚是好朋友,你们是来帮助我们的,这点小忙算不了什么。”工作中,当地人看到我们总会投以好奇且友好的目光,他们会主动围上来,跟我们聊起有关中国的话题,对中国,他们非常向往。以前在国内,经常从电视里听到非洲人民对中国是如何的友好,在利比里亚工作的这一年,不仅眼见为实,还时常会被利比里亚人民兄弟般的友情感动着。
记:在利比里亚有没有见过利比里亚高官或联合国高官?
郑:在利比里亚的高官,当属联合国秘书长特别代表(联合国驻利比里亚任务区最高领导)。我因为在联合国驻利比里亚总部上班,工作期间经常会遇见她,她是丹麦人,在总部大楼里相遇时,她总会很热情地跟我打招呼握手,有时夜间打电话到办公室询问一些事情,每次对话开始总会先说“不好意思深夜打扰”,问完后都会表示感谢。她总是那么彬彬有礼,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在这里大家没有职务高低之分,只有更好地去工作。
利比里亚人眼里的温州,神秘又富裕
记:与你共事的50多个国家的工作人员,他们如何看中国?对温州又是怎样的印象?
郑:在多数同事眼中,中国是个了不起的国家,中国人善良友好。办公室里有名来自乌干达的维和警察,名字叫“中国·哈桑”,母亲生他时难产,多亏了一位中国医生,才顺利接生。她母亲为了感谢这名中国医生,就给他起名叫“中国·哈桑”。此后,每当和别人介绍自己时,他都会很骄傲地告诉别人自己叫“中国”。此外联合国任务区所用的绝大多数电脑是“联想”提供的,空调是“海尔”的,任务区的同事们对中国的产品很是喜欢,许多生活用品都是中国进口。利比里亚当地人对中国的文化非常着迷,尤其喜欢看中国的武侠片,每次遇到我,都会缠着我教他们中国功夫。有一次一位津巴布韦的同事很认真地问我:“为什么中国自称是发展中国家,中国怎么可能是发展中国家呢?
有一名女同事来自塞尔维亚,名叫纳塔莎,她有个妹妹曾在温州工作,后来嫁给了温州男子,现在就生活在温州,所以她对温州十分感兴趣。她说她们国内中国商人,大多来自温州。在她的印象中,温州经济十分发达,温州人都很富有。当地有不少低压电器,如开关、稳压器等,就是温州的产品,我送给当地警局的一个插线板和转换插头就是乐清生产的,总之他们眼里的温州是神秘而又富裕,工作之余,总会通过我打听更多有关于温州的“故事”。
执勤中常和荷枪实弹的歹徒周旋,危机无时不在
记:据说利比里亚长年内战,民间留有许多枪支弹药,工作中有没有遇到特别危险的时刻?
郑:特别危险的事倒没有,但是工作中经常要面对持枪的穷凶极恶的歹徒,危机无时不在。去年11月,我们在夜间巡逻时接到指令,辖区内一个村子发生抢劫案,三个劫匪(其中两人持刀,一人持枪)逃窜,我们立即驱车追赶。在我们的威慑和心理攻势下,僵持一段时间后,犯罪嫌疑人最终扔出一把猎枪和两把大刀,投降了。类似事件在执勤中经常发生,我们要和荷枪实弹的歹徒周旋。在利比里亚执勤不仅需要胆识,更需要智慧。此外在利比里亚,我们还时刻面临着交通、疾病、人身、财产安全等方面的威胁,利比里亚当地的车辆大多是从其他国家运进来的报废车,交通事故很多,醉酒驾车、无证驾驶较普遍,如果注意力稍不集中,就可能被撞,维和警察被撞也曾发生过。
记:利比里亚当地执法不规范现象司空见惯,这是真的吗?
郑:是的,这种现象还比较普遍。比如当地警察抓了贩毒人员,经常是家属给当地警察部门送点东西第二天人就放出来了,类似贪财受贿,篡改案件记录,以权谋私的现象经常会发生。我在利比里亚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监督当地警察的工作,阻止腐败和职务犯罪行为的发生。
记:你是如何去履行作为国际维和民事警察的职责的?
郑: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一次当地派出所抓获两个毒贩,事后发现两个嫌疑人很快又被释放,当地派出所告诉我这两个嫌疑人已经被人担保出来,可却提供不出保释相关文书。没有任何法律手续的情况下就被放人是严重的渎职行为,在我多次强烈要求下,他们只好下令重新逮捕嫌疑人,并补齐案卷材料。虽然纠正了不少执法不公的案件,但利比里亚积重难返的整体执法环境仍让人担忧。
记:多年的战争打乱了利比里亚社会的文明秩序,这里的人们面对的是整个社会法制秩序的重新建立,相对以前,现在的利比里亚人民法制意识应该有较大增强吧?
郑:是的,能明显感觉到利比里亚当地居民法制意识正在加强。特别是当地居民报警意识增强了,什么事都能想到找警察。有当地人经常对我说,以前他们都很惧怕警察,不敢正眼看他们,有些警察甚至会刑讯逼供。现在这种情况改善了很多,村民可以当面指出警察在办案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警察也会耐心解释,对妇女儿童权益的保护意识也增强了,暴力执法比以前减少了许多,这是多年来国际维和警察监管的成果。 来源:温州网–温州晚报
▲郑小亮与同事在利比里亚执勤 图片由郑小亮本人提供
郑小亮,瑞安市公安局湖岭派出所民警,2010年6月通过联合国总部甄选考试,获得维和警察资格。现正在非洲的利比里亚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