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棺
天然“寿”字
浙江在线4月6日讯 在松阳县城西,有一个充满了谜团和奇景的地方,它面积不大,约13平方公里,却连接着两个乡的三个村庄——新兴乡的大石村、赤寿乡的狮子口村和界首村。
因为分属两个乡,这个地方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命名。但是,这里的谜团奇景却已经将人们的好奇心吸引了过去:大石村的悬棺、狮子口村的伟人像、界首村的明文化,还有很多奇奇怪怪的石头和传说。
悬棺——大石村向世人展示的一个谜团
在去大石村的路上,远远就能看到一块突兀的岩石,像是打破常规横空出世,向导说,那就是悬棺所在的岩石,它的名字叫尖坛背。
尖坛背是三面绝壁,偏偏悬棺就嵌在最陡直的西南面,壁面和地面几乎垂直。向导说,悬棺所在位置离地面约有一百米,是一个宽约50米、高约20米的山洞,悬棺就放在洞口的一侧。从洞口往上,至山顶,还有约40米,无论是从下往上搬动棺材还是从上往下放置棺材,都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
悬棺,是古代百越族的一种葬俗,但后人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种葬俗?古代的人又是怎么把棺木移到悬崖上去的?
大石村的悬棺是浙江省首次发现。村中84岁的老人陈根金说,他活到这么大岁数,也就看到过四个人上到过悬棺所在的洞穴。
解放前,一个药材收购商身绑麻绳,从尖坛背的西北面上到山顶,到顶后又从西南下来,进入洞里。他把棺材打开了,往里面靠近悬棺。
文革时期,陈根金已经是村干部,他看到村里一个十七八岁姓白的小伙子也用同样的方法进入到洞里。但他没有打开棺材,只隔着缝隙往里瞧了瞧,说,除了一副死人骨头,啥也没有。
此后不久,陈根金家来了两个人:一个省里的记者和一个遂昌文化馆的干部。他们俩向陈根金出示了介绍信,要求陈根金带他们去山上看看。他就把他们带到了悬棺对面的小山头,三个人坐在那里,一边看一边分析。他也不知道那个记者到底分析出了什么结果。下来后,两人在陈根金家吃了中饭就回程了。文化馆的同志临走前嘱咐陈根金,今后若看见再有什么人上去就打个电话给他。
第三个就是文革后,据说是某单位的一个领导,带了几个人来探棺。他是从悬棺的正面上去的。第一天没有成功,第二天又来,拿了铁钎,在岩石上打了洞,一步一步攀上去了。可能是没看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他上去后马上就下来了,在下来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一个洞,比上面一个洞小一点。他钻进去,有人看见他从洞里搬出了一些书,装进了随身带的袋里。到底装了多少书,陈根金也不知道,因为他当时并不在现场,是有人跑来告诉他的。他知道后就给遂昌文化馆打了电话。遂昌文化馆后来就派人去把书追了一部分回来,据说都是药书,线装的。
第四个上到洞里去的人是村里一个姓叶的年轻人,时间大概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当时遂松已分县。这个年轻人胆够大,他上去后就把骨头拿下来了。自那时起,悬棺里就不复有尸骨存在,成了一副悬在半空的空棺。有人说那尸骨现在存放在松阳县博物馆,有人说放在丽水市博物馆,众说纷纭。
我们在村里找到了当年上去过的那位姓白的年轻人,当然,他现在已经不再年轻了,过了中年。他叫白少华。见我们来访,他并不觉得奇怪,笑着说,自从他进到洞里起,来问他的人不计其数了,有文物工作者,也有好奇者,还有像你们这样来采访的。他说他的确上去过,但只看到一副死人骨头,因为棺材盖早被人撬开过,他不用打开也能从缝隙里看到。“不过那棺材做得绝对上乘,远看看不出,近看才知道,整副棺材都是用一整块木头挖出来的,棺身、棺盖是一体的,材质也很好,非常厚实,动都动不了,而且棺材四面都雕着很精美的花纹!”
我们又打听到后来上去过的那个姓叶的年轻人叫叶远军,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他去深圳打工了,我们只问到了他的电话,和他通了几分钟的话。叶远军说他当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被人一鼓动就爬上去了,而且是没借助任何工具从正面爬上去的。他说他看到的尸骨,上半身都还呈木乃伊状,连着皮和筋。由于没有文物保护意识,他当时确实把棺盖掀开,把尸骨拿出来扔到地面上了。一扔就把尸骨的手臂扔断了。他们几个人把尸骨拿到了松阳二中,他还拿着一截断骨在手上玩,玩腻了,就随手扔到了一个墙洞里。后来,县博物馆的人找上门来,把他和随行的几个都叫去做了笔录,尸骨也找齐了,被县博物馆收了去,后来的事他就不知道了。他说,如果早点宣传文物知识,他也不会那样干了,想想挺后悔的。
而这个悬棺及放置的年代和棺主人的身份,虽然有多种猜测,但至今都还是个谜。
“伟人像”——奇石奇景扑朔迷离
和尖坛背相对应,有一座山叫鸡笼山,因形似鸡笼而得名。紧挨着鸡笼山的叫狮子岩。叫它狮子岩,还真像活脱脱一头伏地的狮子,头朝北,尾朝南,张着大口,似在怒吼。据说这个山上有很多形态各异的“狮子”,因而也有了一个神话传说。传说很久以前,一位神仙挑着两只鸡笼,一只鸡笼里装的是鸡和鸭,另一只鸡笼里装的是几只小狮子。经过此地时,不小心扁担断了,鸡笼里的鸡呀鸭呀狮子呀都跑出来了,鸡鸭就都被老鹰叼走了,而狮子们呢?都跑到山上来了,于是,你总能不经意地发现这里有一块像狮子的石头,那里又有一块像狮子的岩壁。
狮子岩还有一个名胜是狮子岩寺,它就坐落在“狮子”的“大口”里。我们沿着山路往上走,不消几分钟就到了狮子口中,这里竟然是可容百人的大岩洞,狮子岩寺依洞而建,宽敞明亮。据说唐伯虎曾在寺庙一侧的墙上题诗,但由于年代久远,有唐寅题诗的那堵墙已经倒塌了,现在墙上的唐寅诗是村人根据原诗抄上去的。后面石室,还有岩缝中滴下的“石乳”,乡人常取以搽眼明目,视为“圣水”。
狮子岩寺的历史十分悠久,创建年代不详,史称南宋初期的康王、后来的宋高宗、乾隆皇帝都曾到过这里。曾任遂昌县令的汤显祖有诗云:“来去山前朝暮霞,金光片片石莲花,如今万岁山朝北,不似南巡望翠华”,也道出了狮子岩寺的历史之悠久。据传寺里曾出过很多高僧,乾隆皇帝就曾到寺里访过高僧。此说并非没有根据,因为从附近几个村庄特别是界首村的布局和历史渊源上来追溯,还真可以追出不少名堂来。
另一个风景点是万寿山。万寿山紧邻狮子岩,它和狮子岩均隶属松阳县赤寿乡。传说中的“伟人像”就立在这里,它是一块靠近龙丽公路的巨石,从一个侧面看上去,的确很像伟人毛泽东,故被称为“伟人像”。其实,这块巨石有多个角度多种阐释,从南面看过去,它又是一个戴着风雪帽的人头像,从鼻子到下巴都非常逼真;从东南面看过去,它又是一个巨大的繁体“寿”字,“万寿山”之名由此得来。
万寿山始称晚翠山。山中有“石莲屏”、“飞佛洞”、“石杖峰”、“响石廊”、“落霞亭”、“五松岭”等十景。除古建筑久废,其余景观依然存在。相传乾隆皇帝来此游历时,对那一个天然“寿”字倍感兴趣,故将此山改名为万寿山。乾隆回北京后,在皇宫里仿照这座万寿山造了一座假山,也命名为“万寿山”,此说是真是假,有待考证。
界首村——明代遗留下来的古村落
赤寿乡界首村,为松阳县与遂昌县交界、入松阳境内的头一个村,故名界首。始迁祖刘堡于明朝中叶迁居清溪即界首。高大的石拱门上楣分别横书“怀德古里”、“彭城旧家”、“松川锁钥”匾额,说明刘氏祖先的发详地是彭城郡,即今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
界首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有商周至唐宋时期古文化遗存和古窑址多处。村里的老街、牌坊、石拱门、宗祠、大禹宫、震东学校、古民居群都较完整地保留了古村落的历史格局和传统风貌。
康乾年代,正是界首、狮子口等村经济鼎盛时期,现如今村中的街道就是当年的通京官道。旧时村头溪边建有官办桥渡及驿亭,据村上《张氏宗谱》载:南宋绍兴四年(1135),从界首到上坞源只一条简易木桥,名“官亭桥”。清乾隆三十二年(1768)改建阔桥,称“观音桥”。
村中,至今完好地保存着一尊精美的刘邦诏公侧室陶氏的节孝牌坊。陶氏孝老慈幼,终至养老送终,抚孤成人。典雅的石牌坊足见古代对“百事孝为先”伦理道德的推崇。古牌坊与刘氏宗祠、禹王宫以及连续三座巍峨的古拱门,相挨相伴踞于村中心,树起了界首村古建筑独特的气派。
始建于明代的禹王宫,建筑风格独特。现存的禹王宫门厅为清代重建,禹王宫布局由南至北依次为门厅、头堂、游亭、正堂共四进,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令人惋惜的是,除门厅外,其余三进已于1996年被一场大火焚为灰烬。门厅前廊宽敞气派,木构雕刻精细,台门两旁置一对石雕抱鼓石,四条檐柱石质方形。旧时界首祭禹,都在正月十二至十七日,狮舞龙腾,鼓乐齐鸣,场面十分热烈。到了正月初八,各户把灯送到禹王庙进行安排陈列。灯的名目繁多,如珠灯、龙灯、花灯、虎灯、马灯、宫灯、联匾灯等,密密麻麻,挂满宫中,流光溢彩,热闹非凡。禹王神像座前八张大方桌上,摆满供品,这些都是精工细作的民间艺术。如今,界首禹王庙会虽然不存在了,但作为一种民俗风情,民间文化现象,它仍留下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紧挨禹王宫,至村脚还保留着“震东女子两等小学堂”旧址。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留学日本明治师范、在日本参加同盟会的界首村人刘德怀,留学返国归里后,宣传新文化,提倡男女平等,要求妇女放缠足,进学堂。他聘请刘德元为校长,创办震东女子两等小学堂,是当时松阳第一所收女生的小学,开创了处州兴办女子学堂之先河。此举比清政府颁布的《女子学堂章程》还早一年。民国政府为表彰办学,特赠“意存教养”匾一块,评价道:“查此堂规严肃,形式整齐,缠足者不许入学”。
界首历来重教崇学,人才辈出。据《刘氏宗谱》记载,明清两代,单刘姓荣获举人、贡生、廪生的计有82人。其中明朝天顺年间刘王睿任福建省泉州知府;民国时刘思赞任浙江省农业厅副厅长。在现代,被评为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职称的有20多人。如:重庆军医大学博士后导师刘为纹教授、重庆市劳模刘善清高级工程师、浙江医科院刘为经研究员、陕西铜川市工业局刘为宣高级工程师、美国匹茨堡大学哲学博士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哲学系刘善诗教授、杭州大学地理系刘为纶教授等。
界首村千年的历史文化和现存的文物古迹,似乎不难印证乾隆皇帝曾来此游历的可能性。而它与万寿山、大石村又成三角之势,又为旅游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探古寻幽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