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4月6日讯? 杨建成在义乌江东街道江东新村10栋一楼开一家书店。为了让人好找,他特意在自己的博客和QQ上注明“义乌二中斜对面建设银行路口进50米”等字样。
????他要找的东西是散落在义乌民间的传统曲艺磁带。借助自己懂数码音乐软件,他将这些磁带重新修复,然后存在自己的音乐数据库内,免费拷贝给义乌曲艺爱好者听。
????从2009年开始至今,他已收集了《卖婆记》、《玉连环》等上百部曲艺作品,并建立了拥有10个G的义乌传统曲艺数据库,粉丝已遍布义乌城乡。
????从民间收罗曲艺磁带
????义乌传统曲艺颇丰富,有小锣书、道情和花鼓等。杨建成对这些本土传统曲艺的热衷源于他小时候的记忆。
????“上世纪70年代,义乌农村还没有电视,小锣书、道情和花鼓等曲艺就成为各村村民最主要的娱乐活动。在我老家上杨村,就有一个茶馆,每到夜晚,就传出‘当当当’或‘咚咚咚’的锣鼓声。我知道,大人们又有花头经看了。”他说。
????初中毕业后,他从老家来到义乌城里,自学电子和软件应用。“计算机挺方便的,我可以将音乐转换成数字,压缩到硬盘内。”他说。
????为此,他跑到义乌一些乡村,向一些上年纪的人收罗曲艺磁带。虽然这些磁带大多已成为废品,但不少村民却不愿意送人。他就想出一个办法,让村民先将磁带借给他,用音乐软件修复后,再将刻有音乐的储存卡送给他们听。
????一张小小的储存卡就将数十盒磁带的曲艺都装进去,大家都感到很稀奇。
????王金翠是个曲艺迷,退休后一直想重听小时候听过的一些曲目。去年底,到诸暨旅游时,她看到走在前面的一个义乌人正用一个数码播放器听她小时候听过的《麒麟宝》。从对方口中,她知道了杨建成。
????昨日中午,记者采访时,她带着父母找到这里,一口气从杨建成那里拷走4个G的曲艺节目。她还给杨建成带来了几盒自己藏了数十年的磁带。
????“我就是靠口口相传,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曲艺。我敢肯定,有些曲目连博物馆也不一定找得到。”他说。????
????转换成数码长期保存
留在村民手中的磁带,大多都卡过带,带子表面已受损。为此,杨建成想出一种土办法,首先用圆珠笔将带子起皱的部分一一捋平。然后,再用音乐修复软件,把失真的唱腔尽量恢复到原样。这样,一卷带子往往要从早一直忙到晚上。
????有时候,他会遇到带子表面受损颇大,已听不到一点声音。因此,翻录后的数码曲艺会出现唱词和唱腔前后不连贯的情况。幸好,这种情况他遇到不多。
????杨建成说,将这些曲艺转换成数码后,就容易长期保留下来,不会失传了。
????渐渐摸到义乌曲艺门道
杨建成说,收集到的曲艺多了,他也渐渐地摸到义乌曲艺的门道。
????“义乌曲艺最早可追溯到秦朝。曲艺反映最多的是唐宋明三个朝代的故事。可见,义乌曲艺是从唐朝后逐渐发展兴盛起来的。”
????“义乌十八腔,隔溪不一样。我收集的民间曲艺所有方言,以义亭话为主,其次是佛堂一带的话。这说明义亭是义乌曲艺的发源地。”
????目前,杨建成收集的曲目,还有《过渡对课》、《红蛇传》、《胡癞子抢亲》、《朱花记》、《香蝴蝶》和《杭州火烧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