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11日讯
趁着清明前后的好时节,在文成县平和乡田东村的九龙山头,村民们三三两两正忙着采茶。放眼望去,上千亩郁郁葱葱的茶园犹如绿浪层叠。
正当村民们忙着采摘早茶的3月30日,一手托起全村茶产业的原村支书蔡日省,在家中不幸辞世,享年70岁。
4月1日,蔡日省遗体告别仪式在文成县殡仪馆大厅举行。田东村400多村民放下手头的采茶工作,来见他最后一面,送他最后一程。“他是个好人,是我的恩人,我们只想来送送他。”村民蔡阿花含着眼泪说。
村民们依稀记得,老蔡的27载村支书生涯,留下过那一张张笑脸:
当他栽下的九龙山茶行销四海时,他笑了;当村里家家户户靠茶叶发家致富时,他笑了;当平平坦坦的水泥路修到村民家门口,他笑了……
“村里的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把村支书一直当下去”
上世纪70年代末,田东村还是平和乡一个偏远闭塞的穷山村。
年轻时的蔡日省种过地,之后见种地入不敷出,便背起弹弓,到云南、福建等地弹棉糊口。
1979年,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蔡日省在心里埋下了回乡创业、脱贫致富的种子。他承包村里的几十亩荒山残林兴办苗圃,培育杉木、马尾松、黄山松等树苗。
村里的党员见他脑子活,肯吃苦,人又实在,就在1984年的村党支部换届时,选举蔡日省为村党支部书记。“要是跟着他,兴许还能在山沟沟里折腾出点名堂来。”村民蔡永汤回忆当年的选举时说。
对着村里的荒山秃岭,蔡日省不忍辜负村民的一片心意,他立下铮铮誓言:“村里的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把村支书一直当下去,直至带领乡亲父老走上致富路。”
但面对这个穷乡僻壤,拿什么脱贫?蔡日省了解到,村里的农户除了种地瓜、水稻外,还种了一片茶园。可当时全县的大宗茶都不景气,村里的茶制品也是长期大量积压,茶农收不抵支。
这时候,县农业局茶叶专业技术人员钟维枢找到蔡日省,想在田东村的高山上研制一种名为“半天香”的优质茶。蔡日省二话不说,承包了村里近乎荒废的50亩集体茶园。
在新茶收采后,反复杀青、搓茶、整形、摊放、干燥,蔡日省在1986年,终于试制出1公斤“半天香”。次年试制了5公斤,第三年试制15公斤……到了1996年,“半天香”年产量达到450公斤。同时,他还引进了永嘉乌牛早、杭州龙井等优良品种,扩大茶叶生产规模。
眼看着“半天香”养在深山少人问津,他就背着茶叶,到瑞安、温州市区、杭州等地跑市场。1998年,他又创办文成县日省名茶开发有限公司,立起大山里的名优茶品牌。当时,蔡日省“半天香”名茶的年产值已达12万元,净收入4.5万元。此后,他的茶场规模发展到了1282亩。
“一人富了不算什么,只有全村的人富了,心里才踏实。”
拿蔡日省的话说,以前自己穷是靠党和政府的帮助才脱贫,自己富了,帮扶别人也就义不容辞。
村民李士清眼看着蔡日省在荒山秃岭上办起大茶庄,年收入能有好几万元,很羡慕。可他自己没钱买茶苗,又不懂怎么种茶。蔡日省知道后,就送他茶苗,带在身边教他种茶。春茶上市,李士清一时找不到销售途径,蔡日省又包下他的茶叶销售。一年里,李士清靠茶叶收入两万多元。
2001年,平和乡廿五坑村村民蔡日切,和其他村民一样,开始到蔡日省的茶场里打散工。学会茶叶种植技术后,他在2003年试着承包20亩山地,办起茶园。靠着蔡日省无偿提供的茶苗,蔡日切的茶园第二年就有了两万元收益,第三年更是达到7万元。“种茶路上每走一步,都离不开老蔡的帮助啊。”蔡日切说。
仅两年时间,蔡日省先后无偿为茶农提供良种茶苗40多万株。每每送出茶苗,他都会叮嘱茶农:“你们只管种茶,茶叶丰收了如果没人要,全部卖给我。”对愿意由他包销茶叶的茶农,蔡日省全部签订收购订单,对自产自销户,则免费让他们挂上“半天香”品牌。
就在这两年间,整个九龙山茶场从1200亩发展到了3200亩。平和乡田东村、廿五坑村等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一片自己的茶园,茶业销售收入达300多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接近3000元,比前几年翻了一番。
田东村里的蔡加县、林圭秀等原本连吃饭都困难的村民,因种茶而成了小康户。
因带领村民走上脱贫致富路,蔡日省在200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后,又在2003年1月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村里他不比别人穷,住得却比我们都差”
祖祖辈辈生活在山沟沟里的田东村人,过去只有一条小泥巴路连接着村外。建一条通往外面的大路,是他们一直以来的梦想。
1991年,有村民向蔡日省反映,“村里路不好、车子进不来,就怕茶叶卖不出去”。蔡日省答复:“一定要建一条又好又宽的通村大公路。”
村里造路需要启动资金,蔡日省就发动全村筹集修路款。村里规定每户村民要拿出200元,很多村民的钱都由蔡日省垫付。2005年,田东村遇上了康庄工程的好机遇。可除去政府及单位部门的19万元拨款、资助外,还有13万元资金缺口。“当时没法子,他就一个人跑到外地找老乡筹钱。他舍不得坐出租车,顿顿吃最便宜的快餐,和老乡一起住在工地的宿舍。车费、手机费、住宿费,没有一分钱报销。”谈及蔡日省为修路筹钱的事,村民蔡永均的眼角有些湿润。
“除了乡政府所在地的平和村外,我们村装电灯、电话、有线电视,都在乡里最早。”平和乡人大主席林炳杉也是田东村人,田东发展走出的每一步,都让他颇为自豪。他说,这一切变化,蔡日省的功劳最大。
蔡日省为村里做的每一件事,村民们都记得清清楚楚。可他在村支书岗位上27年里,没有拿过一分工钱。更让村民们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富裕后的他,还一直住在10多年前盖的两层矮房里,难道他连房子都盖不起?“全村230多户,几乎有三分之二受到蔡日省的资助。”林炳杉的话,或许能找出一个答案:同村的翁宗铁做生意借了2万元;蔡永贤一家6口生活困难,想养猪没有钱,老蔡就借给他8000元;邻村的余小燕,老蔡一直资助她到初中毕业;每个学期,老蔡都会给邻村林佳秀的儿子送去学费……
所有这些,蔡日省没有记在账上,而村民却记在了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