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时贵近照
|
浙江在线04月11日讯
核心观点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中,高层次人才可以通过外引等途径解决,但从长远来讲,高技能人才必须依托本土培养、培训,政府要更加关注本土高职院校,推动产业规划对接、产学研合作。
按照此前我市确定的思路,绍兴培育发展的重点将集中在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六大产业。但真正要实现规划初衷,用五年努力使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经济总量三分之一,除了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外,人才保障是不可或缺的支撑要素。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的是高新技术方向,科技含量非一般传统产业所能企及,说到底各地今后在这些产业领域的竞争就是人的竞争。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需要对人才工作有更加深远的谋划,有更加宽泛的认识,用有力举措统筹推进人才结构优化调整。
目前绍兴劳动力整体素质不容乐观。统计数字表明,因产业结构等因素,技能型人才占劳动力总量的份额并不高,以大专学历作为一个衡量基准,我市这个学历起点以上的劳动者占比低于湖州、嘉兴等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高层次人才可以通过外引等途径解决,但高技能人才必须依托本土培养、培训为主解决,这样的现状需要引起党委、政府的足够重视。
作为本地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主要力量之一,我们十分关注绍兴“十二五”发展规划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有关规划意见初稿一出来,我们就进行了认真研究,并开始考虑如何对接的问题。按照初步拟定的计划,我们学院将会针对性的调整一些专业、课程设置,如机电分院拟改为汽车分院,以为多个汽车整车项目落户后产业集聚、集群化提供保障。同时,随着新校区规划启动,我们学院预计在2至3年内,在校生规模由目前的9000人扩大到1.2万人。除此之外,我认为党委、政府也要有统筹谋划,更加关注本土高职院校发展,对高校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能人才给出指导意见、扶持政策,推动产学研的对接。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引进新的产业和项目,更要立足于传统优势产业、企业的升级。基于这个观点,目前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重视:传统产业领域人才奇缺。从我院实际看,每年毕业生供需交流,纺织、黄酒等企业的需求强烈,但每年招生却十分困难,这让学校处于两难境地。学生的意愿决定人才流向,影响产业升级,因此建议政府在重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中,要在这些方面强化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