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11日讯
告别现场
亲人哀思
送别海婴
小书房成灵堂
哀乐低回,菊花含悲。今天上午11点,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鲁迅独子周海婴安详地躺在翠柏鲜花之中,他的身上覆盖着鲜艳的中国共产党党旗。人们排着长长的队伍,怀着沉痛的心情向周海婴作最后的告别。
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等送了花圈。
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蔡赴朝等出席告别仪式。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尹永杰,副市长丁晓燕代表绍兴市委、市政府和故乡人民送别周海婴,并向周海婴的遗体深深鞠躬。尹永杰紧紧握着周海婴的夫人马新云的手,向她表示慰问,说故乡人民不会忘记海婴,并真诚邀请她多到故乡来走一走、看一看。绍兴鲁迅纪念馆、绍兴市旅游集团、咸亨酒店、鲁迅中学、鲁迅小学等单位有关人员,也来到这里含泪送别海婴。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海婴先生敬献了花圈,本报也向海婴敬献了花圈。
周海婴的子女周令飞、周亦斐、周令一、周宁泪水涟涟,悲痛欲绝。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说,海婴是我们值得尊敬的人,他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人们不会忘记。
按照周海婴的遗嘱,他的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他的骨灰将全部撒掉。
周海婴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4月7日5时36分在北京医院病逝,享年81岁。他自去年5月21日住进医院后,一直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周海婴是新时期鲁迅精神的传播者,他著作出版回忆录《鲁迅与我七十年》等书籍,向国家捐赠鲁迅先生的房产和珍贵的文物资料等,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较大反响。他积极促进鲁迅先生精神在社会传播和弘扬作了不懈追求和潜心探索。他淡泊名利,谦虚谨慎,特殊的家庭背景令他更加严于律己。他反对依靠余荫虚度人生,强调靠自己力所能及地工作,为社会作出贡献,赢得社会的承认。
白色的菊花环绕在海婴先生的遗像前。这个仅18平方米的书房成了海婴先生的灵堂。
昨天下午,当记者踏入周海婴家时,一种悲痛难以抑制。14年前,记者曾走进此门,海婴满面笑容从这里走出,和记者一同坐出租车前往北京东四条。如今物是人非,眼前是摆放着洁白的菊花。
在周海婴的书房里,摆满着花圈。周海婴的夫人马新云坐在椅子上,消瘦而又憔悴。自1952年8月1日她与周海婴结婚后,50多年来,夫妻相濡以沫,互敬互爱。海婴的长子周令飞告诉记者,母亲与父亲感情深厚,母亲一直表示希望走在父亲的前面,没想到老伴先去。父亲的去世对母亲打击很大,很少说话。
满屋的菊花之外,便是鲁迅的气息。鲁迅与许广平的铜像,鲁迅的头像,鲁迅的油画,著名画家李琦画的鲁迅像,鲁迅书写的“岂有豪情似旧时”诗歌等。
海婴的三儿子周令一说,挂在书房里的父亲的遗像,是父亲生前最喜欢的一张照片。
昨天下午,记者采访周令飞时,他一脸疲惫,脸上也瘦削了好多。他是在3月25日父亲病重时从上海回到家中的。说到父亲的遗言,周令飞说:“早在今年1月份时,父亲就有思想准备,他与我们商讨后事时,再三要求不要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仪式。我劝他说,不开追悼会可以,但有许多亲朋好友想来送送你,还是让别人来送送吧。父亲这才点了点头。”
“父亲对家里的事也有自己的安排,这是个书面嘱咐。”周令飞说着给记者看一份周海婴留下的遗嘱。
“父亲的遗嘱一共有六条,其中第一条是:鲁迅为中国现代文化作出巨大历史贡献的优秀代表。作为家属,我们要世代牢记他的丰功伟业,对弘扬他的思想,传播他的精神有着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责任。从今天至永远,希望我们的后代要积极参与纪念传播鲁迅的各项活动,主动关心鲁迅事业的发展;第二条是一定要办好鲁迅文化中心,将来要成立鲁迅基金会。希望子女下一代有人接班继续工作。如果真没有人愿意接班不勉强,但希望后代有人关心。”周令飞说,“我父亲最后一条是关于自己最后的事,希望把自己的骨灰撒出去。”
当记者问海婴的骨灰将撒到何处时,周令飞说,父亲有意向,但现在还不能说,家里人还要统一意见。
父亲有遗嘱——不留骨灰,不开追悼会
长子周令飞:
父亲有遗嘱——不留骨灰,不开追悼会
好友追忆:
我们的首席专家走了
他让我们更多了份责任
同济大学教授王鸿生:
我们的首席专家走了
他让我们更多了份责任
▲周海婴的书房里,一直摆放着鲁迅和许广平的铜像和鲁迅的各类画像。
海婴走了,他的许多朋友都十分伤心。
昨天下午,在国家教育部招待所,记者采访了匆匆赶到北京的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鸿生。王鸿生是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鲁迅思想系统研究课题组成员,与海婴有着一段交往。
“去年我们在一起开会时,他的精神状态还很好。他随和客气,有着长者的风范。海婴是鲁迅思想系统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这个项目还没完成,我们的首席专家却走了,这怎么不叫人伤心?”
王鸿生告诉记者,这个课题组由20多名专家学者组成,以同济大学为主,北大、复旦、纽约大学、华师大、交大、北京鲁迅博物馆等近10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参与。海婴对这一课题十分期待。
王鸿生告诉记者,中国一代大师们的后代纷纷走了,存者稀少。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复兴,有着一份寄托和关切。像海婴先生就对鲁迅文化的发展和宣传做了大量的工作,并有着自己的期望和寄托。这份寄托和关切,也是给我们的一种鞭策,也使我们多了一份责任。
三子周令一:
他手把手教儿孙修自行车
周令一看着父亲的遗像,陷入沉思。
捧着父亲的遗嘱,周令飞突然说:“我觉得我父亲的伟大就在这里:解放后,他把鲁迅所有的东西都捐了出去,安心过着自己的日子。在他晚年,他又意志坚定地站出来要宣传和弘扬鲁迅。他的内心巨大的变化是伴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变化的。从上世纪80年代到1999年这段时期是他为鲁迅维护权益的时期,维权之后,他觉得要还原鲁迅,宣传和推广鲁迅,这是他直到最后时还在努力做的事。他觉得这是他的责任和使命,不能推却。”
周令飞告诉记者,其实在推广鲁迅过程中,困难很多,大家都有过灰心,但父子互相商量互相鼓励。在这方面,父亲给他的精神鼓励很多。“古稀之年,父亲本可以颐养天年,但是他用最后的力气在弘扬鲁迅。在临去世前的四五天,他还在费力地用颤抖的手签名,那是为了鲁迅基金会而签的名,我的泪水随之落下。”
“父亲患的是系统性血管炎引起全身脏器衰竭。他去年5月21日住院,去世前一个星期已不能说话。”周海婴的三儿子周令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声音哽咽。周令一与爱人车晓林一直与父亲母亲住在一起。
“我眼里的父亲有严肃的时候,有平易近人的时候,但他是一个非常慈祥的父亲。小时候,我一直生病,身体不好,他对我格外关心,常带我去看病,带我去散步。在学习上也帮我很多。他给我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精神遗产,最珍贵的是教会了我摄影。从六七岁时,他就手把手指导我学习摄影。我现在从事电视摄影事业就是父亲给我打的基础。”
周令一现在在日本广播协会北京办事机构从事电视摄像和编辑工作。
说起父亲对自己的关心,他的语言格外沉缓。 “2009年,我做了心脏手术,父亲对我的身体格外关心。去世前一个月,我对父亲说,加油,病一定要好。他对我说,你也要注意身体,不要太累了。父亲病重了,却还想着后辈的身体健康!”
周令一说,“父亲的爱很深很深。他对后代特别好。我的孩子今年10岁,父亲很喜欢和孙子玩。父亲平时修修自行车,修修家里的椅子,也让我的孩子一起修,亲手教他。我小的时候,他也手把手教我修自行车。在我的印象中,他从来没有生过什么气,总是那么和蔼。”
中国文化书院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潘维明:
我为北大有这样的校友而自豪
现任中国文化书院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的潘维明是周海婴的忘年交,他们相识相交了20余年。
潘维明说,鲁迅先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巨匠,晚年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上海,上海是左翼文化的根据地。因为工作,我与海婴认识较早。海婴父子俩为宣传鲁迅、推动鲁迅文化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这很不容易,也让我十分感动。鲁迅的思想是十分丰富的,他的成就有很多,在新的条件下,如何让人们全面地认识鲁迅、海婴父子的工作卓有成效。
潘维明说,海婴从来没有为了自己的生活待遇问题向组织上提过要求,他呼吁的,他要求的都是关于鲁迅的,如鲁迅全集的出版问题,鲁迅基金会的成立问题,这让我印象十分深刻。海婴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构建民族文化的远见,在新的时期如何还原鲁迅、宣传鲁迅,扩大鲁迅的影响,晚年的海婴可谓不遗余力。他与年轻人在一起十分开心,他在年轻人中大力宣传鲁迅,鲁迅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在进一步扩大。我时常感慨,这样的名人后代,把弘扬鲁迅与弘扬民族文化融成一体,把宣传鲁迅推广鲁迅当成自己的一项事业,海婴的这种思想高度让人钦佩。
潘维明告诉记者,海婴为人执着,在原则上他不让步。但是海婴是个随和谦逊的儒雅君子。
潘维明与海婴都毕业于北大,潘维明说,“我为北大有这样的校友而自豪!”
小女儿周宁:
和父亲握着手,一直到最后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是鲁迅先生的诗句。当年鲁迅深爱着海婴。海婴也深爱着他的子女。
周宁是海婴最小的女儿,在日本一家旅游公司工作。一说起父亲,她的眼圈就红了,泪水一直在眼里打转。“日本地震后,父亲一直牵挂着我,他一直叫我赶紧回来,生怕我出什么事。我是4月3日回来的,那时他已不能讲话。看见我回来了,他朝我点点头,他的眼里露出了满意的神情。”
周宁说到这里,声音呜咽。她停了一会儿说, “在父亲最后的两天,我一直守在父亲的身边,和父亲相互握着手,直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