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修葺好的清代庭院,老板开价1000多万元。 侯明明 吴朝香 摄
和一般的古建筑生意不同,西宅村的古宅中间商往往将老房子整体收购过来,图中的这座古宅占地达四五百平米,不但有精美的雕刻,还带着古戏台。
收购来的古宅大多雕饰精美,经常能见到这样的上品。
场地上整齐排列着等待组装的柱子
浙江在线04月12日讯
在东阳市歌山镇西宅村,有块1万多平方米的场地,没有名字,远离省道,然而,走进里面,却处处是雕梁画栋,飞檐翘角。
只有少数行内人士知道,这里是一个特殊的“大卖场”,专门集散、修复、出售木制古宅。
作为一条利润丰厚的利益链的中转站,这里一头连着江南农村的破败古宅,另一头连着大中城市的光鲜买家。
这是浙江最大的“古宅集散地”
走进西宅村的这个“集散地”,一座已经修葺好的清代庭院矗立在门口,面积有近千平方米,它的周围,是几座相对小一些的旧庭院,四五百平方米左右,正在修葺中。
房子四周,堆满了各种古建筑的“零件”,成捆的椽子用铁丝扎着,石柱、石板、木料则到处都是。
院子里十几位工人无一例外都在忙活,他们有不同的分工——雕刻、木工、绘画、油漆、石料……修葺一座古宅的所有环节,在这里应有尽有。
“有些冬瓜梁坏掉了,就要重新做一个,有的雕花坏掉了,雕工就要补上去,然后照着原来的颜色打旧。”一位正在搬运木头的工人指着一座老房子告诉记者,这些都是从乡下收来的,“这个不算太旧,清末的,买过来几十万吧。不过,这扇门特别值钱,补好之后,光中间一组雕刻就能卖一两千。”
记者数了数,在这块场地里,共有八九座老房子正在修葺,同行的义乌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俞峰告诉记者,华东地区不敢说,至少在浙江,这个场子是最早、最大的。
一座庭院1000多万利润约50%
这个场地的工程负责人叫老朱,40多岁,高高瘦瘦。他介绍说,目前场子里价值最高的就是门口那座清代庭院,“已经修了1年多了,能卖1000多万。”
老朱说,古宅的价值取决于它的雕刻工艺、建造年代、是否与名人相关等,“雕工越好、年代越久越值钱,还有就是建筑风格,徽派建筑比较受欢迎。”
除此之外,还有出售的时机,行话叫“周期”。
“如果房子收来后立刻有人要,那便宜些也会卖,但要是在这里存放一年半载,价格就又不一样了。”这个场地的股东之一、61岁的张祝安说。
对木工和木雕工艺感兴趣的张祝安10年前就涉足这行,在东阳称得上第一人,“目前,整个金华地区加起来,也就五六个人在做这个生意。”
在张祝安的场地隔壁,也有一家类似的“工厂”,只是规模要小一些,正在修缮的老房子有4、5座。
这里的负责人是一位30多岁的中年男子,他指着自家场地中间的一座两层老宅说:“这是明末清初的,从义乌买过来,新补的部分不足10%,基本保留原样。听说是一位名人故居,能卖200多万吧。”
俞峰告诉记者,这些做古宅生意的人,都属于这条产业链的中间商。
他们分为两类,一种是资金实力略差的,发现老房子买下来立刻转手,赚取20%-30%的利润;另一种是资金雄厚的,买下老房子,进行修缮,然后再出售,“(后一种的)利润不好说,前几年厉害,现在大约在40%到50%。”
古宅交易政策空白 专家: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商人:赚钱、保护两不误
古宅交易如此活跃,它的合法性也受到了质疑,义乌市文物普查办一位负责人向记者表示,非文保单位的古建筑是可以自由买卖的。
“上了年代的老房子,一般提倡原址保护,但如果其周边的历史风貌已经改变,而且古建筑也受到了破坏,村里在维修资金又存在困难的情况下,买卖后进行异地保护也是一条可行的方案。”
这位负责人说,古建筑买卖如此活跃,主要是国家对这方面的管理体制不够健全,这需要文保、规划、国土和建设部门的相互协调,“我还是建议原址保护起来的,但现实有许多无奈。”
东阳市文物办主任陈荣军也表示,在非文保建筑这块,目前政策还是一片空白。
陈荣军说,很多遭变卖的老房子已经达到了申请文保单位的条件,“但由于人们意识不强,加上老房子大多是共有的,本身又破旧了,就低价出让给村里,最后几经转手,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陈荣军至今仍对“三余堂”遭变卖感到痛心,“我收到消息,买上驱车赶过去,到村里时已经在拆了,我找到村里,但村里坚决要卖,我也无能为力啊。”
而在买家张祝安看来,买卖老房子一来可以起到保护作用,二来能从中获取金钱上的利益,“有些老房子,荒废在那里,既没人住也没人修,与其烂掉,不如我们对它进行再加工,这也是一种异地保护。”
这些古宅从哪里来,卖到哪里去
老朱告诉记者,像他们这样的场子,每年卖出的古宅大约有五六座。那么这些老房子都是从哪里收来的,又卖往何处,在这个过程中又经历了怎样的命运?
1
寻找
收旧货的当“线人”
老房子至少70%完好
前几年,这些做古宅生意的老板大多在义乌、东阳、兰溪的农村收房,“现在金华地区已经很少有好的货源了,江西和安徽可能还有。”
张祝安说,旧货市场的、收购旧家具的都会和他保持联系,他们走街串巷,发现哪个村里有老房子,就会给张祝安打电话,或者用相机拍下来。
如果判断老房子有价值,张祝安就会亲自上门,“我们不是所有的老房子都要,起码要保证70%以上是完好的。”
2
收购
1922年建造的“三余堂”
整体收购价18万元
东阳市南马镇花园村74岁的历寿田就卖过一座老房子——五六年前,在旧村改造中,他家的老房子被收去卖到了湖州南浔。
历寿田家的房子叫“三余堂”,共24间房,有一个100多平方米的大花厅,由11户人家共有。
“房梁很粗,有4米多长,20多厘米宽,60厘米高。”历寿田依稀记得,房子是1922年造的,建造者是当地的一位火腿商人,1949年,历寿田的父亲分到了其中两间。
五六年前,古宅中间商收购了整个“三余堂”,总价18万元,历寿田家分到了大约2万元,“如果没人来收,我们自己也就可能当废木头卖了,最多卖一两千块钱。”
3
搬运
一个花厅拆了四五天
每根木头都要编码
历寿田说,拆房子那天,来了十几位工人,花了10多天时间才拆完,连石板都拆走了。
最难拆得就是花厅,用了四五天时间,“最后大概用了十几辆大货车,才把拆下来的东西全部运走。”
拆走“三余堂”的正是张祝安,他告诉记者,仅仅拆房的费用就用掉了两万多元,“我们不是所有的老房子都要,起码要保证70%以上是完好的。”
张祝安说,将整栋老房子完整地搬迁过来是件技术活,“要找专业人士来拆,每根木头、石块上都要编码,方便回来组装。”
4
组装
按照原样修葺部件
售出后还要再次拆装
分拆后的老房子被运到西宅村后,首先要检查哪些木料是好的,哪些腐朽了需要修补,哪些又是不能用的,要按原来的样子重做。
经过木工、石工、油漆工等多个工种的共同努力,老房子的部件恢复得差不多了,接着就是组装。房子规模不同,组装的时间也不一样,比如前面提到的价值千万的清代庭院,组装起码需要三四个月。
组装好房子被放在西宅村的场地里,如果有客户看中了,张祝安他们就要把搭起来的房子再次拆掉,装运过去,这个过程需要借助吊机、卡车等工具。
“运过去之后,首先要重新组装起来,然后根据一些老板的要求砌墙、修地面、粉刷等,这是一系列的后续工作,没这个准备,一般人是不敢买的。”
5
出售
买家青睐徽派建筑
多用来做茶楼或会所
张祝安说,这些老房子的买家多是杭州或者上海的老板,买去开茶楼或高级会所。
俞峰也是这种古建筑的爱好者,他自己就收藏了三四幢老房子,最贵的一幢,花了200多万元。
“浙中地区这个行业红火起来是3、4年前,北京、上海等地更早,七八年前就热起来了。”俞峰说,“一是有些老板有闲钱做投资,另外是经济发展起来后,很多人有复古情绪吧。”
目前,卖得最好的是徽派建筑,俞峰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徽派老房子为家庭式,体量小,容易拆,民间存量也比较大。
据一位古宅中间商说,他有个上海客户,收藏了100多座徽派古宅。
至于“三余堂”的最终命运,张祝安告诉记者,它被安置在湖州南浔老汽车站附近的一家琉璃品店里做展示,“买家是我的一个朋友,就赚了几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