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13日讯
四面透风的矮小的教室,用墨汁涂黑板的老师,衣衫褴褛却渴望读书的孩子们……
2008年,95位“浙师大人”自发捐赠了13万余元,修建了“云南宁蒗浙江师大人羊坪子小学”,从此,崇山峻岭间高寒山村的孩子告别了跑风漏气的危房,坐在了整洁明亮的教室里,山区的孩子第一次看到了真正的黑板,第一次知道学校里还有食堂,第一次用上了男女分开的厕所。
三年过去了,这95位捐助者的身份一直是个谜。循着一个为了方便沟通而开设的博客,记者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发现其中一些捐助者仍然在浙师大工作、学习。
两博士的50元捐款
2007年,77级部分校友得知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偏远山区的孩子上学困难、校舍破旧后,表达了捐助修建学校的愿望,其他校友得知后也纷纷加入其中。
从愿望到现实有很长的距离,有很多的事要做。发起人专门开通了博客———“分享阳光”,博主“辘轳”在这里记录修建过程的点滴———
自从在博客中发出修建山区学校的倡议后,参与的校友更多了。短短几个月,就筹得13万余元善款。
有一位浙师大77级校友一次性捐出了6万,有的捐几千,有的捐几十。尽管善款的金额有5位数的,也有2位数的,但所有爱心都一样珍贵。
一份记录着95位捐款者姓名的保密名单中,有师大校友、在校生,也有师大校友的家人、同事、朋友。
让人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两笔50元的捐款,一名靠家里资助的在读博士生,热心地捐了50元。另一笔50元捐款也是一名在读博士捐的。他硕士毕业后直接攻读博士,他的妻子和孩子都在读书,全家没有固定收入,但他也一定要用50元表达心意。
十几名在读研究生,省下10元、30元、50元的生活费。有位校友在得知修建学校的资金不足后,毫不犹豫地再次捐款。另一位校友则不厌其烦一趟趟跑银行排队帮其他捐款的校友汇钱。
行善温暖别人感动自己
愿望成为现实,需要实实在在地去做每一件事。
款项到位,修建校舍的艰难却出乎意料。因为路途遥远,只能委托常年在当地的义工设计图纸、进行工程预算。
每一项预算支出都进行审核,大件如水泥、砖头、课桌,小件如黑板漆、螺杆、铁丝,一根带滑轮和钢丝绳的国旗杆和一面国旗,修建学校的工程预算精确到了角。
正当大家陶醉在对未来新建学校的遐想之中时,“信天”给博主“辘轳”浇了一盆冷水:修建学校是百年大计,各方面考虑都要从长计议,如果在离公路近的地方修建土木结构的房子,几年后,倘若有人投资修砖混结构的房子,很有可能我们刚修建的就被别的投资所取代,房子被废弃……
“如果确实有必要改建砖瓦结构的校舍,我这里再想办法多筹些款,只要能够把学校修建起来,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博主这么回复“信天”。
因为不通路,运输砖头很困难,另外县城里的砖头都被阿海水电站订购了,所以只能计划在村里直接做水泥砖,这样用马帮托运水泥比直接运输砖头更方便,水泥是袋装的可以让马驮着进山。
因为建筑材料、运输价格上涨,原先设计的四个教室不得不改成了三个教室;这一切都得克服,因为缺水,工程做到收尾阶段,只能靠收集雨水来进行。
从2008年1月3日开始备料,到2008年4月1日浙江师大人羊坪子小学顺利完工,博客不断向大家报告学校的修建进展,跟大家分享点滴酸甜苦辣。当看到崭新的学校的照片时,大家都被自己的行动感动了。
羊坪子小学虽然离县城只有七八公里,但是由于不通公路,条件非常艰苦。校舍跑风漏气,冬天学生们受冷,夏天学生们受淋。
在山顶上能听到县城传来的音乐声和嘈杂声,但却感受不到现代文明的温暖。这一点,羊坪子小学的蒲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在给博主的一封信中,蒲老师这样写道:我知道现在这个时代找钱真不好找,别说私人出面,就是政府出面也很难。人们都说,关爱他人是一种幸福,但是真正做到关爱他人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有限,要许多人来共同关注这件事。而说服别人,影响他人谈何容易。
记者手记:
我们在艰难的找寻中发现,象牙塔内外默默做着善事、拒绝宣传的师生、校友还真不少!
不喜声张、行事低调是我们性格和举止中的中国传统印记。这种“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行善方式,和比尔·盖茨身先示范全球劝“裸捐”、陈光标高调行善一样,都值得尊敬。
因为,只要心存善念,无论振臂高呼“秀”义举,还是沉默不语践善行,都能产生或影响他人、或净化自我的妙用。
当然,95名“浙师大人”更让人动容的是,他们把默默行善当做了生活方式。虽不谈大爱,但在丰盈自己内心体验的行事过程中,埋下了触动他人心弦的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