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13日讯
新温州市工人文化宫墙上的题字像日文?日前,有网友在温网论坛(bbs.66wz.com)贴出一则帖子,称位于鹿城区百里路的新温州市工人文化宫墙上题字像日文,乍一看根本认不出来。帖子发出后引来网友热议一片。
字体奇异难辨网友称其写得像日文
记者看到,图片中“温州市工人文化宫”几个字,第一眼确实不好认。有网友认成了“温拘木三人文化害”,还有网友压根就只认得“三人文化”。网友开玩笑说:“把‘温州市工人文化宫’这几个字分开来看,‘温’还算认识,‘市’就是个日文,‘工’那活脱脱就是个‘三’!”
有学习日文的网友指出,之所以许多网友第一眼会把这几个字认成是日文,是因为这里“市”和“三”的写法,跟日文的平假名“す”(su)和片假名“シ ”(shi)的写法非常像,所以一眼看去就像是日文。
这个帖子发出后,引来了许多网友的关注和讨论。从大多数回帖留言来看,网友们认为它们过于“文化”、太“小众”,难以辨认。
不过,仔细观察这八个字的确是中国书法,但是题字旁没有落款。这也给八个字增添几分神秘色彩,引得很多网友遐想。有网友甚至猜测这是日本友人替咱文化宫写的。
八个字均取自《智永真草千字文》
这几个字到底是什么字体?究竟是出自何人之手呢?
温州市工人文化宫主任林志聪告诉记者,这八个字全部出自王羲之七世孙,王智永的《智永真草千字文》。智永本身也是一代书法名家,因此这八个字是名副其实的“名家真草”。草书本身就有“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的特点,因此难以辨认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说起当年选择这八个字做题字还有一段小故事。20年前,温州市工人文化宫的领导要给“温州市工人文化宫”八个字制作铜字,需要有人题字。这工作被交给了当时担任文化宫宣传科科长的何元龙(现著名书法家)和如今的文化宫主任林志聪。
当时对题字一事两人有着共同的想法:为体现文化宫的文化韵味,必须请文化界的名人来提。虽然20年前,温州不乏蔡心谷、马亦钊等书法家,但两人觉得邀请本地书法家题字可能不妥。之后他们也考虑过邀请市长、有影响力的文化人物等等,但方案都因各种原因被否决。林主任说:“‘工人文化宫’这几个字要写得好看非常难。那时文化宫的条件不太好,所以邀请不到国家级的书法家贡献墨宝。”
正当两人在为题字的事情发愁的时候,他们发现平日里临摹的《智永真草千字文》居然涵盖了“温州市工人文化宫”这八个字。《智永真草千字文》不仅有着极高的艺术造诣,且在民间被无数书法爱好者临摹,普及率非常高。再者,王智永作为一代书法名家,又是书圣王羲之之后,可算作文化名人中的典型。
于是两人想法一拍即合,从该帖文里选取了这八个字,制成了文化宫标志性的铜字。这种从名家的作品里选取文字拼凑成文的做法叫做“集古字”,典型的例子还有著名的报刊《参考消息》的题字。这也正是文化宫题字没有落款的真正原因。
原来早在20年前,这八个字就写在文化宫的门口,只是今天的人们才注意到已经认不出这几个字了。以宽容和学习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
在记者让林主任阅读了网络上关于文化宫题字的各种言论后,林主任显得非常平静。他认为对题字存在众多正负面言论都是正常的。
“在电脑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人们对手写字越来越生疏,更何况书法。即便依然有很多书法爱好者在学习、临摹古人的字,但毕竟是少数。网络上有那么多人认不出或者说不理解书法也很正常。”
今年,在新文化宫建成搬迁之时,林主任也曾考虑过把这几个字换掉,换成更加容易辨认的楷体或者美术字。不过在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林主任决定继续沿用智永真草体。
“在我国,招牌字用书法体题写是一种传统。仔细品味你会发现智永的这八个字写得实在漂亮,把‘工人文化宫’几个字写得这么好实在不容易。《智永真草千字文》之所以被历代书法家临摹、研究当然是有其道理的。文化宫本身就是文化的推广传播单位,这在题字上理应有所体现。”
林认为,传统文化的沿袭是一个过程。从刚开始的不理解到慢慢接受,再到欣赏并被这种文化深深吸引。当人们被这种文化的博大精深、灿烂绚丽所折服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将其传承给下一代。
“不论在什么时代,我都希望人们能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时,以宽容和学习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推广和传承文化,这也正是温州市工人文化宫沿用这八个字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