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14日讯
有1900多年历史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初买地刻石”竟遭恶意破坏。昨天,有市民向记者反映,建于东汉建初元年(公元76年)的“建初买地刻石”被一块黑布牢牢覆盖,怀疑文物已遭破坏。
重重保护下,刻石仍受伤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绍兴县富盛镇乌石村跳山自然村。在村里的业余文保员卢张松的带领下,记者找到了位于跳山东坡半山腰上的“建初买地刻石”。据山脚“建初买地刻石”碑记载,该刻石在1963年3月11日被浙江省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现场,记者看到,刻石上方建有一个石亭,石亭四周有木栅栏将刻石包围,亭子外围还建有一圈围墙和一扇门。这被重重保护着的刻石,看起来还挺安全。
不过,当老卢试图用钥匙打开外围的门时,却发现锁孔没有反应。无奈之下,我们翻墙进入。透过木栅栏,记者发现,刻石上面被一块黑布遮盖得严严实实,已经看不到刻石上的汉隶刻字。刻石右侧,是清朝时人在发现刻石后题写的字,上面也留下了黄褐色的污迹。从黑布左下角松动处,记者发现,里面沾满了类似胶水的东西,牢牢地粘在了刻石上。在石亭内,还散落着几张黑布,上面依稀有一些刻字的印子。
刻石被木栅栏包围着,没有钥匙,贴黑布的人是怎么进去的呢?记者在石亭附近查看后发现,右侧石亭的木栅栏被人掰断了两根,借着石亭倚靠的石头的高度,人可以从这空隙内进入石亭。
“我一周前还来这里看过,当时还是好好的,谁知道现在变成了这个样子,肯定是有人恶意破坏的。”老卢看着被破坏的刻石,愤愤地说。
文保所已报警,调查正在进行中
记者随后与绍兴县文保所取得了联系。县文保所工作人员立即赶赴现场踏看调查。
“很气愤,很心痛!”县文保所工作人员在到达现场察看后,用了这样两个词向记者形容自己的心情。据她分析,这可能是一起严重的盗拓文物行为,但是盗拓人对拓片半懂不懂,最后不仅没有盗拓成功,还对文物造成了损害。“大门的锁孔内,似乎也是被人灌进了什么东西,所以钥匙都没用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据了解,往年也曾有人偷偷到这儿来拓片,为此,县文保所专门修建了木栅栏和外围围墙,希望能使刻石得到更好的保护。但现在看来,这样的防线也无济于事,“这是人为强行进去的”。
很快,绍兴县文保所所长金柏创与文物保护专家也赶赴现场。
金柏创介绍,目前,他们已经向富盛派出所报警,并将这一情况上报浙江省文物局,具体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中。而对于刻石上覆盖的黑布,现在还不能盲目地揭起来,需要请专家进一步鉴定后,再进行处理。
“‘建初买地刻石’是绍兴的珍贵文物,对这一践踏文物的行为,我们表示强烈谴责,也希望能呼吁社会,增强对文物的保护意识,文物一旦遭破坏,将不可再生。”
-新闻链接:
“建初买地刻石”位于绍兴县富盛镇乌石村跳山东坡的岩壁上,刻于东汉建初元年即公元76年,迄今有1900多年的历史,这是迄今为止我省境内已发现的摩崖刻石中历史最久的一处,也是我国不多见的一块汉代摩崖地券。于1963年被公布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刻石所在岩高约3米,刻高约2米,宽近2米,共22字,以东汉初期的隶书刻写。布局分上下两列,上列直刻“大吉”二字,高40厘米,宽15厘米;下列分五行,每行四字,共20字,为“昆弟六人,共买山地,建初元年,造此冢地,直(值)三万钱。”刻石高67厘米,宽110厘米。右侧有“吴荣光等获石同观题记”等字。
据《越中金石记》卷一记载,该刻石为清道光三年(1823年),山阴(今绍兴)学者杜春生发现,是我国早期的买地券文。它利用原始山体刻凿,不可移动,是买地券中最原始的形式。这块刻石说明当时土地已有买卖,对研究东汉初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作为东汉流行的主要字体,此刻石的隶书对研究古代书法艺术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