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说,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重达82斤(注:古代度量衡与现在不一样,演义中言,不必较真),关羽用它过五关、斩六将,帮助大哥刘备打下蜀国天下,可谓功绩赫赫。
在金华武义县的桃溪农村,保存着一把比“青龙偃月刀”还要重的大刀,而且这大刀很有来历。
这把大刀一直保存在桃溪镇陶村村民陶伯新的老宅里,历经沧桑,大刀已经锈迹斑斑(如图)。
陶村是武义县文化名村,全村有63座明清古民居,每一座古建筑都独具特色。陶伯新的宅居除了这把宝刀,还有练功石等器物。
这把大刀铸于清代,2.6米长,重量是65公斤重,足足比关公的“青龙偃月刀”重48斤。
这样的大刀除了关公,谁能舞得动啊?
陶伯新说,咱们家的祖上就有这样的能人。
陶伯新的祖上有个叫陶建勋的,生于1870年,自幼爱武习艺,拜当时有名的拳师郑树标为师后,擅长用大刀、剑、千斤石练武。
郑树标手头有把大刀,是他在同治十四年考中武举人后朝廷特地嘉奖的。
自唐朝以来,大刀是武状元考试的主要器械,郑树标给陶建勋等徒弟传授武艺时也以大刀为主。
有了这把大刀之后,陶建勋武技长进很快,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陶建勋中武举人,次年中武进士,钦点花翎侍卫,派乾清门行走。
新学兴起后,陶建勋进江南陆师学堂,毕业后,时局动荡,辞职还乡。1912年宣平县(今属武义,柳城等地域)光复时,首任民事长,并连任两届县议会会员,1917年,发起创办宣平县亲仁区第一小学,1921年倡修广济桥,并书桥碑名。
陶建勋一直活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是陶村最有名望的人了。
陶氏家谱中记载:大刀舞起,动如风,静如松,提刀千斤重,舞刀鸿毛轻,刀飞钢环响,刀落寂无声,既惊险雄劲,又轻盈灵动。
可以想像,当年陶建勋舞起这把大刀时,是何等的威风、潇洒。
陶伯新说,这把大刀一直伴随陶建勋多年,现在四村八邻都还流传着许多陶建勋的传奇故事。
其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京殿面试舞大刀,当年,身为武进士的陶建勋曾带130斤大刀进京殿试,在光绪皇帝面前挥舞大刀献艺,光绪帝看了非常开心,还送给他一对条幅,上面写着“秀句满江国,芳声腾海隅”,以此夸奖陶建勋的武艺高强。
当地民间传说陶建勋的力大还有这么一个“千斤石显底”的故事,说是他在练武时,一把运力,就能抓起千斤石,然后将千斤石底部朝向对方,这就叫作“千斤石显底”。
陶伯新说,在陶建勋的家里,当时有一张石床、三块练武千斤石,这几块千斤石最轻的也有300斤,最重的有400斤,都是陶建勋平时用来练力的。
当地还流传说,陶建勋为了让孩子从小练就独立好强的性格,看见孩子跌倒后,只能在旁鼓励他爬起,不能前去搀扶,如果要去搀扶,就要其手臂捻碎。陶伯新说,这个做法出发点虽然好,但在我们今天看来,是有点“过头”了,当然,这可能也不一定是真的。据都市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