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4月20日讯 时下,不少人喜欢在网上晒自己的工资,“天价工资”、“最低工资”等常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感叹。4月18日下午,柯城区荷花街道兴华社区88岁高龄的刘天汉老人,也在家里“晒”起了他65年前的工资单:一份“中国农民银行行员薪给储金扣发凭单”上显示,他当年11月的月薪是:126982元。
不过刘老笑称,看起来薪水这么高,其实全都是当年通货膨胀惹的祸。月薪126982元,为当年的“国币”,即1946年国民党统治时发行的货币,在当时仅能买10担大米。
这份“工资单”记载时间为“民国35年11月15日”,即1946年。刘老介绍说,当时是他进入银行第五年,身份是银行的“助员”,比办事员低一级。当时“中国农民银行衢县办事处”共有19人,他的月薪在19人中属中下水平,最高的是“办事处主任”,当月月薪“353670元”。
“工资单”由薪俸、宿费、基本数、加倍数、加成数五部分构成,其中刘天汉老人(当时名字为刘铁汉)126982元的月薪中,薪俸仅34元,但宿费却高达10000元。刘老解释说,薪俸就相当于现在的基本工资,宿费为租房补贴,而“基本数、加倍数、加成数”等估计就相当于如今的岗位津贴、补贴。
刘老说,1946年,国民党统治下的衢县,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他126982元的月薪在当时应属中上收入,但也仅仅够买10担大米。后来随着物价的持续飞涨,一个月的工资只能买三五担大米了。
解放后,刘老进入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一直到1983年退休,见证了衢州金融的成长历史,被业界称为衢州金融界的“三元老”之一,是《衢州金融志》(2000年出版)主要编撰人员之一。 来源:衢州新闻网-衢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