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份,杭州正式开始实施了垃圾分类。截至今年4月,杭州52%的小区已经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大多数小区在推进垃圾分类中,根据自身特点,想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办法。比如,本报曾经报道过的文锦苑小区,委派垃圾分类指导员现场分拣垃圾,这种不怕脏不怕累的做法,让小区居民深受震撼,戏称为感化居民的一招“苦肉计”。
那么,垃圾分类指导员是怎样工作的?这招“苦肉计”到底有多苦?效果好不好?近日,本报记者戴上手套,和垃圾分类指导员一起,现场体验了一把徒手分拣垃圾。
“把分类错误的垃圾拣出来”
我去体验的地点在西溪河东小区。小区共有3个垃圾房,每个垃圾房有4个大的垃圾桶,分别盛放其他垃圾和厨房垃圾。
下午3点,来到西西河东2号垃圾房,垃圾分类指导员刘慧莲已经等在现场,她是湖北武汉人,今年38岁,对于自己的工作性质,她概括得言简意赅:打开居民扔出来的垃圾袋,把分类错误的垃圾拣出来,重新分一遍后再放到正确的垃圾桶。
最容易分错的是厨房垃圾
她随身携带的工具主要有3样:手套、铁钳和专用垃圾袋。“戴手套是为了卫生,铁钳很少用,基本上都是用手拣,利索一些,专用垃圾袋必不可少,不然白分了。”
她借了一副手套给我,黄色的,很厚实。在正式开始之前,她善意提醒我:“要有心理准备哦,就怕你晚上吃不下饭。”居民扔出来的垃圾五花八门,有些饭菜已经腐烂,要想徒手去接触它们,说实话,来之前心里确实纠结过。
垃圾桶里,已经堆满一袋袋的垃圾。我们首先从绿色的厨房垃圾桶开始,刘慧莲说,居民最容易分错的也就是厨房垃圾。
恶心的感觉一阵接着一阵
随手抓出一个绿色垃圾袋,刚打开,一股恶臭扑鼻而来,我忍不住背过身,先让胃翻江倒海了一阵,恶心得连泪水都出来了,感觉中午吃的饭就快倒出来了。这是一袋厨房垃圾,里面有吃剩的饭菜,苹果皮,花生壳,以及用过的餐巾纸和一次性纸杯,垃圾虽然简单,但所有东西混在一起,加上露天暴晒发酵,光味道就足以让人窒息。
刘慧莲开始指导我。她的动作相当熟练,翻开袋口,在里面扒拉一阵,随后拣出餐巾纸和一次性纸杯。“这些都属于其他垃圾,但很多人收拾桌子时,习惯一道放在厨房垃圾里。”
后面又陆续分拣了一些垃圾,尽管有所适应了,但恶心的感觉还是一阵接一阵,下午4点多,我结束现场体验,但直到下班回家,心里还是有障碍,晚饭一口都不想吃。此时,再想想刘慧莲她们,确实不容易,长年累月和各种垃圾打交道,再怎么习以为常,也总归辛苦异常。她还有一个同事,是杭州本地人,我很惊讶她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厨房垃圾袋不舍得用
这种观点要纠正
现场,还发现一个现象:垃圾分类专用袋使用率并不高,我就亲眼见到一位大伯把超市购物袋装的厨房垃圾扔进垃圾桶。这种垃圾,刘慧莲和同事必须拎出来,重新分拣再重新装袋。
“不用专用垃圾袋,等于没分,因为厨房垃圾袋是特制的材料,可和厨房垃圾一起降解。”刘慧莲说,专用垃圾袋城管部门委托社区还在坚持发,但是不少人,尤其是老年人,思想观念跟不上,觉得垃圾用什么袋子都是装,购物塑料袋不用反而浪费了,只有等购物塑料袋用完了,他们才肯用厨房专用垃圾袋,这个问题必须加大宣传力度。
“希望这种辛苦能感化大家”
这种“苦肉计”有没有效果。对此,刘慧莲的感觉也很明显。开始分拣时,得到了绝大多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这种面对面式的交流,带来的心灵震撼是显而易见。“以往,不少人是骑着车扔垃圾的,有时嫌下车麻烦,就在车上随手往垃圾房里一扔,能不能扔得进去都无所谓,现在只要看到我们在,他们都会先下车,走到垃圾房边看准了再扔。”还有一些居民,看到自己的分类失误,给保洁员带来的却是重复的辛苦劳动,会于心不忍。刘慧莲说,一天,小区一位阿姨第二次分错了垃圾,看到她伸手要解垃圾袋,阿姨坚决不肯,一定要回去重新分好了再来扔。
求智社区书记王璐说,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之前,社区还会继续派垃圾分类指导员,在现场帮居民分拣垃圾,“希望她们的辛苦劳动,能感化大家,早日培养分类的意识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