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杭州翰林农贸市场。本报记者 李震宇 摄
浙江日报杭州4月28日讯 菜贱伤农,菜贵伤民。一边是农民感叹种菜不赚钱,一边是市民抱怨菜价太高。那么,到底是谁动了我们的“菜钱”?随着本报记者的深入采访,如何挤出流通环节中的“水分”,成为熨平菜价波动的重要一环。
就在日前,省政府已明确农贸市场“民生性、公益性、社会性”的新定位,把它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今年年内将推出100家“公益”农贸市场。
样本:
装了空调,菜价也不贵
“本地黄瓜,新鲜上市的,2元一斤。”说话间,蔬菜摊主陈琴梅帮顾客挑了三根黄瓜。
下午3点,记者走进杭州市上城区大学路上的翰林农贸市场。一进去就被一个正在转动的自动扶梯吸引——好家伙,这么先进!而听里面的摊主一介绍,更不得了:这个农贸市场配备了中央空调、电子显示屏,还有先进的农残检测设备。
这么高档的设备,是不是菜场里的菜价特别贵?“不会。”陈琴梅告诉笔者,“我们是从萧山来的菜,这都自己地里和邻居地里种的。”比如,当天的毛毛菜1.3元一斤,菜心1.4元一斤,本地西红柿3.5元一斤。而记者登录杭州市贸易局的蔬菜价格监测网络,发现这里的菜价比全市统计的平均零售价还略低。
“我们的菜场是公益性质,市场的摊位费比周边农贸市场都要低。”市场管理人员周国华,揭开了菜价便宜的“秘密”。这里一个月的摊位租金,每平方米算下来只要100多元,而周边市场大多在两三百元。“签订合同时,我们就和摊主约定,价格不能高于周边市场。”
除了摊位费便宜,直供直销、减少流通环节,也是让菜价更合理的手段。除了来自萧山的陈琴梅,这家市场共有6户摊主都是来自杭州周边,销售自家蔬菜。另一位摊主高伟富说,他们家的蔬菜来自余杭瓶窑那边的菜地,都是一些本地菜,大概有13亩。“这家老板挺实惠的,菜新鲜价格也不贵。”常来这里买菜的胡女士说。
市场经理助理周宝鑫告诉笔者,光是中央空调、电梯等的电费,如果摊到摊主头上,每个人就需要增加100元/月,但是这个市场是“公益菜场”的样本,这些费用都由市场本身消化了。
探索:
农贸市场要姓“公”
杭州翰林农贸市场,是我省探索农贸市场“公益化”的一个缩影。
在今年4月初召开的全省农贸市场工作会议上,省政府明确了农贸市场“民生性、公益性、社会性”的新定位,重新编制发展规划,并将“三保”(保供应、保物价、保安全)作为农贸市场提升发展的新目标。
“这么多年来,我们过于强调农贸市场的市场属性,但实际上,农贸市场也是一个公共服务产品,具有公益属性。”有关人士表示。
根据相关规划,今后在城市中心以及大型居住社区等关键性网点的农贸市场,将由政府全资投入或以成本价控制产权,使农贸市场在国有资本的调控下体现公益属性,还利于民。
在平抑价格保障安全方面,国有控股的农贸市场要逐步降低和减免摊位费;积极引入农贸市场与基地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直销对接、连锁配送、设立直供直销点等新型业态,完善“菜园子”与“菜篮子”对接机制。
在建立价格监测体系方面,实时监控农产品的供需状况和价格水平,实行价格公示。逐步建立价格预警和应急机制,设立价格调节基金,严厉打击恶意哄抬物价、串通涨价、囤积居奇等不良经营行为。
“地不湿、无异味、菜安全、价公道、计量准、可休息”,有关人士表示,提升改造的目标可形象地概括为这六句话。
根据省政府的部署,今年将实施完成“百家农贸市场改造提升行动计划”,全省各市、县(市、区)确保完成1家以上中心农贸市场改造提升试点。
近两年,杭州已先后投入资金2.1亿元,完成改造提升农贸市场154家。而宁波市也在落实农贸市场的公益性定位,加快推进全市农贸市场在源头准入、流通管理和全程信息化监管上的提升。
-链接
纽约也有农贸市场
在纽约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淘宝福地,今天居然还有几十个农贸市场在营业,向那些时尚或很不时尚的纽约人贩卖新鲜的或有机的农产品。
这些市场大多数是一个非营利机构GrowNYC的成员,称为绿色市场(Greenmarket)。全纽约市五个区共有51个绿色市场,仅仅在曼哈顿就有27个。有的在大名鼎鼎的百老汇剧院区和林肯中心之间,有的位于顶尖学府哥伦比亚大学校区里面,新潮叛逆的格林威治村有泥土气息的村姑小贩,纸醉金迷的华尔街男绅女士也乐于和种地的寒暄搭讪。
纽约的绿色市场有的常年开设,有的在冬天最冷的几个月歇业,但都是每个星期只营业一天或几天,周末特别是星期六比较普遍。它们都有固定的地点,有的就在街边人行道上,有的利用街心花园,还有的与教会合作。
按照纽约州和纽约市政府的规定,这些市场和摊位都必须在纽约州农业和农贸市场部注册,到纽约市公园管理局办理营业执照。执照申请费25美元,摊位营业费每天15美元。纽约州的农贸市场经营者和摊主还可以加入农贸市场联合会。
纽约全市每年有200万人到绿色市场购买本地农民生产的产品,绿色市场也开展多项环保和青少年教育项目。GrowNYC所做的公益活动当中,有一项是回收厨房废料。从今年3月开始,在10个绿色市场设点回收家庭的食品废物,提供给成员农场沤肥,生产蔬菜水果供市民享用。
现场对接 “菜篮子”的N种方式
通讯员 高晓晓 陈伊丽 记者 杨军雄
浙江日报杭州4月28日讯 从扩大蔬菜销售渠道,到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从强化走势分析预警,到引导扩大加工储藏……省农业厅日前下发通知采取措施主动做好产销对接。
还有没有廉价又便利的卖菜方式?记者在杭州发现,现在杭城新鲜的卖菜渠道和服务层出不穷。
No.1基地直销
杭州市上城区凤凰南苑小区里的几个绿色凉棚下,一大早就聚集了一群居民。走近一看,原来大伯大妈们在买菜。凉棚上印着“百穗生鲜”的字样。
“大白菜0.3元,胡萝卜1.5元,番茄2元,毛毛菜1.2元,四季豆3.5元……”旁边竖着白板黑字的价目表,比市场和超市便宜15%至20%。
据了解,杭州百穗农副产品销售有限公司从今年1月起开展的“直供直销进社区”活动,把从乔司的生产基地种植出来的蔬菜直接送到百姓身边,已在40多家社区设过点。
“产品都是由我们公司自己生产、配送、销售的,甚至连一级批发市场都没经过,省去了摊位费、管理费。”总经理吴江达告诉笔者,光是社区,一天就能卖出3000公斤左右的蔬菜。
No.2连锁卖菜
傍晚时分,杭州树园的“下沙蔬果”直营店到了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莴笋多少钱一斤?”“两块。”……
这家夫妻经营的小店,面积不过十来平方米,货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包心菜、萝卜、白菜、玉米,等等。这些蔬菜都是每天凌晨从下沙运送过来的。
“下沙蔬果”,还有一家连锁店开在流水西苑。“那家规模要大些,有6个人。”尽管门庭若市,但是老板娘还是感慨:“都是薄利多销的!”就说店里最便宜的大白菜,才卖2毛钱一斤。
No.3网上拓市
由一批“80后”创办的蔬菜直营店,将于今年5月份在萧山开出10家门店。商品一部分将从山东蔬菜基地直接运送过来,一部分来自于勾庄蔬菜批发市场。
主办者汪丰茂说,他们还计划将蔬菜直营的平台拓展到互联网上,让顾客可以在网上选菜买菜。“对于农民来说这也是个好路子,农民会种菜,但是不懂上网,而我们就可以帮助他们找到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