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06日讯民生投入,不打折扣。市统计局发布的经济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支出29.65亿元,同比增长31.4%,增幅同比提高15.5个百分点。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66.5%提高到68.9%。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记者采访时发现,今年一季度,我市各级财政将三分之二的民生支出用在医疗、教育、社保、就业等百姓最关切的地方,用真情描绘民生新画卷,让更多百姓沐浴在民生的春风里。
关键词:增长提速
民生支出瞄准百姓诉求,让百姓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我市很多惠及民生的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仅以农民养老为例,我市于4年前率先实施《嘉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把城乡各类劳动者都纳入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成为全国第一个在制度层面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的城市,这一成功探索比国务院提出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早了两年多。
行动上早一步,源于理念上高一头。近年来,由于财力逐年增加,民生支出已随着百姓的诉求不断发生切合时代的变化。我市财政除确保“三个法定”支出增长外,还将支出重点放在百姓最关心的就业、就学、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确保了农业、教育、科技、社保、环保、医疗卫生等支出的较快增长,使全市城乡统筹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数字虽说是枯燥的,但数字能够透露出温暖的信息。从一季度来看,全市民生支出同比增长31.4%,增幅同比提高15.5个百分点,这是很多年未有过的增速。从这个增长提速上,我们不难看到市委、市政府对民生工作的呵护和关切。
亮点展现:
农村民生“短腿”正在改变
记者在平湖市新埭镇旧埭村正在建设的东埭路现场看到,路基工程进展顺利,翻建桥梁有序推进,到处呈现繁忙的景象。据介绍,这条南接新丁路、北接善新路的新修水泥路,全长1.8公里,路基7米,路宽5米,需要翻建桥梁2座,总投资近200万元。村党委书记张在良说,受益于“一事一议”的奖补政策,这条今年1月动工建设的道路,近70%投资来自各级财政补助,预计今年7月底竣工。
取消农业税和农村“两工”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度出现了“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问题。去年,我市开始全面推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构建“政府资助、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新机制。据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全市“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77个,总投资额超过1亿元,各级财政下拨的奖补资金达到5389万元。
如果说以前民生支出“城市腿长、农村腿短”的话,那么现在这条“短腿”正在悄悄地发生改变。市财政局农业处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一季度,全市农村农林水事务支出3.27亿元,同比增长39.8%,各项支农、惠农资金及时到位,除了有效地改善和提升了农村民生事业外,还有力地推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数据背后:
“医改”让百姓看得起病
拿着医生的处方,市民小陈去划价缴费,除了药品费用,还有新增的“药事服务费”,注射费用比以前有所提高。不过,算总账还是便宜不少。这主要是因为与2009年相比,药价加成的15%没有了。由于医生收入和开药脱钩,医生也不开大处方了。医院还规定,如果患者担心医院药价比外面贵,他可以只在医院开方,拿着处方到零售药店自己买药。另外,有些病直接按病种收费,都是按政府指导价确定的“一口价”,患者再也不用担心医院虚高定价。这得益于我市推出的新医改方案,力求从根本上解决“看病贵”的问题。
去年2月,我市决定在县级以下医疗机构推行药品零差率,全面取消药价加成,实行进价多少卖多少。嘉兴市本级21家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168家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率先实施基本药物制度,307种国家基本药物实行“进价售价”。随后,全市县级以下医疗机构全面执行这一制度,使基层医疗机构彻底告别“以药养医”的不合理机制,由此形成的价差部分,全部由财政进行补贴。与此同时,我市引导各级医疗机构尽可能少用甲类药品,多用乙类药品,切实减轻百姓看病负担。
正是得益于公共财政的支持,我市城乡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能就近看病的梦想越来越接近现实。市财政局社保处负责人说,今年一季度,全市医疗卫生支出1.88亿元,同比增长81.6%,有效支持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增强了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